放牧对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111222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地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碳库之一,放牧是我国北方草原的主要利用和管理方式,研究不同放牧制度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影响,对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碳库稳定,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内蒙古锡林浩特典型草原区,设置对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MG)四种实验处理,测定和分析了在持续放牧6年中土壤总有机碳、无机碳、轻组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等土壤碳组分以及土壤氮及其物理组分含量的变化,揭示了放牧强度和环境因子对土壤碳、氮组分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2012-2018年间连续6年放牧后,土壤全碳(99.8-117.96 g/kg)、全氮(8.84-9.82 g/kg)、有机碳(13.6-17.2 g/kg)含量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并且年内不同放牧处理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
  2、0-50cm土层中,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在5.5-7.03g/kg之间,占总有机碳的比重约为34.69%-44.97%;轻牧(LG)导致土壤LFOC逐年增加,牧后六年(2018年),LFOC显著高于牧前(P<0.05),表明LG可以促进土壤LFOC的积累;中牧(MG)和重牧(HG)处理下轻组有机碳与牧前相比有降低趋势(P>0.05);土壤轻组氮含量约为0.44-0.57g/kg,占土壤总氮的22.46%-29.12%,其变化趋势与轻组有机碳相同,都有向表层聚集的趋势,且变化幅度较大;轻组有机碳、氮与总土壤有机碳、全氮之间均有显著相关关系(P<0.01)。
  3、重组有机碳(HFOC)含量约为8.08-9.1g/kg,占土壤有机碳的比重为56.06-60.67%,三种不同放牧强度下与牧前相比,HFOC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且2018年内,LG、MG和HG三种不同强度放牧处理之间HFOC含量均无显著差异。重组氮含量约为0.68-0.76g/kg,占土壤全氮的比值为38.17-40.57%;变化趋势与重组有机碳基本相同;重组有机碳、氮与总土壤有机碳、全氮之间均有显著相关关系(P<0.01)。
  4、土壤全碳、全氮与年均温、年降雨量之间均没有显著相关性,说明土壤全碳、全氮性质较稳定,不易受外界环境变化影响;轻组有机碳、氮与年均温呈负相关关系,但相关性较低(P>0.05),而与年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重组有机碳、氮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且重组氮与温度显著正相关(P<0.05);重组有机碳、氮含量与年降雨量呈负相关,但不显著(P>0.05),说明年度气候波动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不大。
  5、放牧前(2012年)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碳分别为:103.85-124.87g/kg,1204.39-1447.27g/m2放牧6年后不同放牧梯度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碳均显著降低,2018年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碳分别为:33.65-46.22g/kg,921.74-1059.5g/m2。但2018年不同放牧强度的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碳变化不显著。
其他文献
目的: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临床常见疾病,也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目前的治疗方案主要分为非免疫抑制治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一般的免疫抑制剂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不仅存在较多问题,而且患者病情复发并反复应用免疫抑制剂后的累积毒性也令临床医生十分头痛。此外,几乎所有的免疫抑制剂在停药或减量后均存在复发的情况。这些问题使我
[db:内容简介]
干旱是最重要的植物胁迫之一,对植物生长和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它能引起植物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的变化,从而限制了作物生产力。外源一氧化氮(NO)通过清除超氧阴离子和脂质自由基,激活抗氧化酶活性,从而保护植物免受氧化损伤。本研究以野生型拟南芥Col-0和内源NO含量较高的突变体nox1为材料,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干旱条件下,野生型植株的根长受到显著抑制,加入不同浓度的外源NO后,根长的抑制作用
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是单细胞真核生物,它生长周期短,繁殖快,结构简单,遗传背景清晰,拥有植物的基本特征,是植物界最原始的物种之一。而且莱茵衣藻中参与脂质代谢的基因数量较少,使它成为研究脂质代谢的模式生物。目前关于莱茵衣藻的脂质组学和NaCl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等方面已有较多研究,但未见细胞壁缺失对其生长代谢(包括脂质代谢)影响等方面的报道。本论文以野生型和细
学位
小立碗藓属于苔藓植物,葫芦藓科,生长周期短,一般10周左右就可以完成整个生活史,配子体世代占优势。小立碗藓是迄今发现的同源重组率最高的陆生植物,引起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对它的重视。小立碗藓生命力极顽强,即再生能力极强,取小立碗藓任何一个组织都可以诱导发育成一个完整植株。研究已经表明,小立碗藓是进行基因打靶的理想材料。它具有极强的抗盐、抗旱性,也是科学家研究植物从水生到陆生进化的理想材料,正在受到国内外
学位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生物、非生物胁迫,在这些逆境胁迫刺激下,植物会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激活一系列不同的调控途径来适应环境,使植物避免受到外界环境的伤害,经过长期的进化和适应从而获得耐受性。在干旱胁迫下,植物的根系最先感受到胁迫,随后合成细胞分裂素由根部向地上部分运输,激活一系列植物应对水分胁迫的机制,以维持生长。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植物地上部分的生长以及侧根的延伸生长,但会抑制侧根的起始。当植物
学位
银叶真藓(Bryum argenteum)作为拥有最高耐干等级的植物,它对盐渍、干旱、高温有极强的抗性,是研究植物抗逆机制的理想材料。银叶真藓作为苔藓植物,处于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阶段。  近年来,经过研究,已经鉴定出植物中的一些脂质种类,如磷脂类、鞘脂类、糖脂类和甾醇类等等,它们已经被证明与质膜的稳定性、流动性有关,参与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参与植物信号转导等。  银叶真藓作为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性
学位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第二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因此是关乎人类卫生健康一项重大的医疗挑战。然而,人们目前对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仍然知之甚少。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多种类型的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已经在肝癌被发现在其发生发展中存在调节作用,具有临床治疗意义。近来的实验论证显示,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极大可能在肝癌发生和进展中拥有重
肝脏恶性肿瘤又称为肝癌,肝癌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作为世界癌症死亡率排行第二位的癌症,肝癌的主要诱发原因在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S100A2、S100B是S100家族中重要的成员,S100家族是一组大小为10~13kD的钙结合蛋白。报道显示S100A2在不同的癌症中的表达存在差异,在一些癌症中表达上调,而在另外一些癌症中则表现为下调。S100B常常被认为是一种神经标志物,但有报道发
学位
白花丹,主要分布于西南省份,是一个传统的中草药,在广西民间用于散疮、消肿、通经活络,并可以治蛇伤、风湿、乳腺炎以及慢性气管炎等症。白花丹素(Plumbagin)是白花丹的主要活性物质,具有多种生物效应,如抗炎、抗血管生成、抗肿瘤和抗氧化等功效。目前,关于白花丹素在对毒性药物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A,ConA)体内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治疗方面鲜有报道。本论文从体内实验探究了白花丹素对Co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