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撒拉族乡村聚落做为撒拉族民族文化发展的物质载体,其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反映了该民族的宗教空间观、族民活动秩序以及撒拉族社会层级秩序,体现出该民族长期在民族文化影响下以宗教空间为核心的居住形态特征。 近年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撒拉族传统聚落空间无法承载现代生活模式,乡村聚落形态正在发生变化,居住社会秩序逐渐消失,撒拉族乡村聚落如何健康发展亟待解决。探索该地区民族文化与聚落空间形态内在秩序联系对于该地区乡村聚落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论文通过总结乡村聚落研究与撒拉族研究的理论成果,综合运用建筑学、民族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选取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即撒拉族聚居地循化县的乡村聚落做为主要研究对象,剖析青海撒拉族乡村聚落空间形态与民族文化的内在联系,积极探索空间形态保护与发展的可行性策略,为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撒拉族聚落空间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通过运用文献查阅法、田野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归纳演绎法等方法完善本论文的研究。 本论文以青海循化县撒拉族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以民族文化视角为切入点,首先,通过对撒拉族民族以及村落的起源与发展的叙述,分析出撒拉族乡村聚落中民族文化的形态特征。其次,对撒拉族乡村聚落空间聚落空间格局成因、空间演变规律、空间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总结其空间形态特征,构成了研究的基础。然后,明确民族文化对聚落空间影响主要体现在空间层级以及宗教、祭祀、街巷空间和院落空间等方面,将撒拉族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分为四类:棋盘形、扇形、网格形和复合型,探析四种类型聚落在民族文化影响下的空间形态特征。进而,多学科交融深入剖析民族文化与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发展的内在联系,比较其与其他少数民族聚落空间形态的差异性。最后,结合撒拉族民族文化传承,积极探索以传承民族文化为目的的撒拉族乡村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模式。以期为撒拉族乡村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思路。 通过对上述研究得出本文结论如下: 一、撒拉族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具有以下特点:1)宗教中心,围寺而居;2)墓地洁净,与教相近;3)聚族而居,上下相接;5)圆形结构,层级分明。二、围寺而居的圆形空间结构民族文化影响乡村聚落结构空间形态的最终体现,由宗教中心与撒拉族独特的地缘组织“阿格乃—孔木散”所形成,具有强有力的社会控制力,具有传承的价值。三、聚落空间形态保护与发展的途径有:1)更新扩大传统村落宗教仪式空间;2)存旧续新日常场所空间;3)修缮利用建筑象征空间;4)紧抓民族文化内涵,形成文化产业链,从而进行产业更新,实现基于民族文化传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