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来源 :河北经贸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es637120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经济竞争愈演愈烈,企业与社会的共赢成为很多企业追求长效发展的共同选择,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也被越来越多的提及。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仅能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还保障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有利于企业长期价值的实现。而现实中管理者往往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盈余管理,这不仅会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甚至会影响企业价值。当前很多学者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之间可能存在相关关系,但结论并未统一,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此外,内部控制是监督管理层履行其委托代理职责以保障利益相关者利益的重要公司治理制度。本文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基础上也分析内部控制对两者关系的影响。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社会契约理论为基础,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对企业社会责任对应计和真实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影响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之后进一步分析内部控制对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是否存在调节作用,然后提出本文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本文选择沪深A股2014-2018年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和讯网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衡量企业社会责任,以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数衡量内部控制水平,以盈余管理为被解释变量,以企业社会责任为解释变量,并加入内部控制作为调节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以验证企业社会责任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内部控制在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社会责任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均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2)相比于应计盈余管理,企业社会责任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更显著。(3)内部控制能够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对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且在企业社会责任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中调节作用更显著。本文旨在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减少盈余管理行为,追求可持续发展。本文的创新点:目前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和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者关系的研究,本文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基础上,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内部控制在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关系中存在调节作用。且研究结果也验证内部控制在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中存在调节作用的假设。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对良性甲状腺肿瘤手术疗效的影响,总结最佳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1年3月我院肿瘤科收治的112例行甲状腺良性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选择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0级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法)、试验组(实施研讨式教学法)各30名学生,分析研讨式教学法对于医学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应用价值
直肠弛缓型改变包括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套叠、直肠黏膜脱垂等,其所致便秘属出口梗阻型便秘.以便意频数但排出困难,有排便不尽感,重则手助排便,以及肛门坠胀为主症,多伴有腰
养老金入市使A股增添“理性压舱石”。人们期待,养老金注入正能量,带动A股走向理性与成熟。  随着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托管机构和投资管理机构的名单出炉,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首批托管签约已为时不远。  入市时机已成熟  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金增值成为广受关注的话题。2014年河北、黑龙江和宁夏三个省出现养老金“入不敷出”的情况,在人社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5》中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方法,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62例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其护理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消化系统疾病,以黏液血便、腹泻、腹痛、腹部下坠为主要临床表现,呈反复发作性,很难彻底治愈,属中医学腹痛、泄泻范畴.1996~2001年,笔者选用中药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微创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围手术期应用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将178例行经皮肾镜地激光碎石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88例,观察组给予舒适护理,
矿灯是矿工的眼睛,是煤矿安全生产的第一保障。本文以王庄煤矿540新区灯房为例,对王庄煤矿灯房原有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基于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王庄煤矿在构建现代化
农村宅基地制度现存问题错综复杂,明确改革先后次序,找准问题的突破口至关重要。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重点在于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探索宅基地制度改革路径首先要厘清三权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新增集体成员是否有权平等取得宅基地,固化宅基地使用权的试点做法是否妥当?这些问题在学术界及试点中引起了广泛争议,也是改革中亟待解决的最大难题。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