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汇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Nation(1990)提出词汇可分为接受性词汇和产出性词汇。尽管目前国内外关于词汇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口语产出性词汇还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首先,由于口语测量繁琐复杂,且对软、硬件要求较高,因此大多著述限于书面词汇的研究;其次,目前尚未有任何研究将具体的教学技巧将二语口语产出性词汇相结合。另外,鉴于高中生口语产出的难度,也罕有研究将高中生作为实证对象。因此,为了弥补这些研究缺憾,本文从二语习得、认知语言学及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听写重构法对高中生口语产出性词汇的影响,旨在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听写重构法会在哪些方面影响高中生的二语口语产出性词汇?2)在使用听写重构法后,他们的口语产出性词汇是如何发展的?作者希望这一研究为日后的教学活动提供借鉴和帮助。基于上述两大研究问题,本文以Swain的可理解输出假设、Levelt(1989)的言语产出模式和Anderson(1983)的认知技能发展模式为理论基础,结合口语产出和听写重构法的共同特点,构建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概述了词汇产出的四大阶段:认知阶段、反思阶段、联系阶段、自动阶段。与认知阶段相对应的是听写重构法里的准备与听写,反思阶段对应的是信息重构,联系阶段对应的是解析与纠正,最后通过注意功能、检验假设和元语言达到语言的自动产出。本文以某所省一级重点中学的36名高二学生为研究对象,将他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为期21周的实证研究。研究从词汇宽度和深度、口语流利度和交际策略四个方面入手,探索听写重构法对高中生口语产出性词汇的影响。通过口语测试、转写音频文本、比较各项产出指标后,本文有以下几大发现:一、通过采用听写重构法,高中二语学习者的词汇宽度有了显著增加。但各项指标发展不平衡,其中型符、类符、词汇多样性和词汇密度都有大幅提高,但未有显著差异。在词频概貌这一指标中,学习者在第一个和第三个1000词汇中呈现出显著进步。高水平学习者在第三个1000个词汇中进步最大,中等水平和低水平学习者在第一个1000词汇层面进步更多。由此看来,二语学习者在这三个词汇层面的发展是呈非线性趋势的。二、在词汇深度这一层面中,高中二语学习者在发音/拼写这一层面的进步是最明显的,与实验组比较呈现了显著差异。而在复数、冠词和形容词等方面,较之实验组也存在进步,但进步并不显著。三、受试者在口语流利度的成绩是最可观的。在四类指标中,共有三项指标(语速、平均语流长和发音速度)呈现了显著差异。尽管“发声时间”这一指标比未呈现显著差异,但其数值也已经十分接近临界值。四、从对交际策略的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的结果来看,实验组在经过听写重构法的训练之后,更加倾向于采用成就策略和缩减策略,控制组则更倾向于母语策略。总体来说,两组学生对交际策略的使用态度倾向一致,但是使用的数目并不十分可观。综上所述,听写重构法对高中生口语产出性词汇的影响是多维度的。总体来说,它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实证研究的时间受限,它在一些层面上的积极作用还未很好的体现出来,即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进步,但未达到显著差异。基于本文的研究和发现,日后的外语课堂教学应更加重视听写重构法的作用,同时也要注重词汇的产接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