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介苗/结核菌纯蛋白衍化物对儿童哮喘临床疗效及血IL-4、IFN-γ、IL-10水平的影响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dbookm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PPD试验阴性的哮喘患儿,通过用BCG接种、PPD反复刺激,期望通过BCG/PPD的干预,比较干预组和非干预组间的哮喘患儿临床疗效及血IL-4、IL-10和IFN-γ的含量的变化,探讨BCG/PPD辅助治疗哮喘及其调节Th1/Th2的免疫失衡,改善哮喘患者的气道免疫损害,为其在临床小儿哮喘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手段。方法:随机在安徽省立医院儿科哮喘专科门诊抽取年龄介于5~14周岁之间的哮喘患儿,使用PPD试验筛选出68名PPD试验阴性的哮喘患儿,并随机分为BCG/PPD干预组(A组38例常规治疗并予BCG/PPD干预)和非干预组(B组30例仅常规治疗),常规治疗为根据GINA(global initial for asthma)方案予相应治疗。10名健康儿童为正常对照组:无过敏性疾病史,近期无呼吸道感染史,无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等。且性别、年龄与研究对象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0月)干预组除常规治疗外接种BCG,4周后用PPD皮试判定接种成功后,每月皮内注射PPD 5单位,共6个月;治疗开始前(0月)和疗程结束后(6月),分别采血检测IL-4、IFNγ、IL-10含量(所用方法为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IFN-γ、IL-4、IL-10水平)。并在治疗3个月与6个月后评估哮喘患儿临床症状及控制等级。未干预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指标同干预组。结果:1:临床症状和控制等级结果:治疗前(0月时)干预组、未干预组两组间临床症状及病情严重程度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3月时干预组日间症状、夜间症状、活动受限及临床控制例数与非干预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 6月时干预组夜间症状、PEF(%)改善情况及临床控制例数与非干预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2: IFN-γ、IL-4、IL-10检测结果:(1)治疗开始前(0月)干预组与未干预组在血清IFN-γ、IL-4、IL-10和IFN-γ/IL-4比值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 >0.05),A、B两组IL-4水平均高于正常健康儿童(C组),IFN-γ、IL-10和IFN-γ/IL-4比值均低于正常健康儿童,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01)。(2)疗程结束后(6月):干预组血清IFN-γ、IL-10和IFN-γ/IL-4较治疗前上升、IL-4水平下降,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01);(B组)血清IFN-γ、IL-10和IFN-γ/IL-4比值较治疗前上升、IL-4水平下降,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 <0.05),干预组(A组)与未干预组(B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01),干预组(A组)治疗优于未干预组(B组)。结论:(1)IL-4和IL-10、IFN-γ紊乱是支气管哮喘的发病重要原因之一。(2)BCG接种、PPD反复刺激辅助治疗儿童哮喘较单纯吸入疗法能明显改善哮喘的临床症状。(3)BCG/PPD干预可以使血清细胞因子IL-4降低,血清IFN-γ和IL-10升高,对哮喘有着促进Th1,抑制Th2,逆转Th1/ Th2细胞比例和功能失衡的作用,是改善免疫失衡的手段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采用种子点功能连接方法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和正常人在静息状态下不同脑区间相关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