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灸治疗中得气与留针是取得疗效的前提,但对所得之气为何气、留针之暂久的依据却鲜有人研究,造成临床上对留针时间的忽视。本文从文献研究出发,对以上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用《内经》理论阐释得气的本源与留针的依据,初构四时留针模型,对针灸临床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本章从卫气的基本功能、与营气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明确了针灸治疗中所得之气为卫气,进而,根据卫气昼夜运行规律,重点研究卫气运行与留针时间的关系。从卫气运行速度季节性变化角度对留针时间进行了探讨,得出不同季节留针应取不同时长的结论。最后初步构建了四时留针模型,以期对提高临床疗效发挥一定作用。论文分为三部分,并附结语:第一部分为对卫气和营气及得气的概念进行分析。营卫之气就其概念而言,卫气和营气是中医学中一对重要的概念,两者均不能脱离一方单独阐释,因此,本文对营卫之气的本义、生成、性质以及功能等内容进行探讨,进而明确营卫之间的阴阳关系。针对得气概念而言,通过对《内经》及后世医家的得气概念分析,总结出了得气的过程:针刺过程中,得气会发生两次。第一得气是进针时发生的腧穴中的卫气反应,而把刺激传到经气。此经气经过补泻等针刺措施可以调和阴阳使卫气与营气,阴阳相随,维持“阴平阳秘”的状态,由此形成的阴阳已调之经气才能到达病所或针下,这是第二得气。对这第二得气从经气与营卫之气的阴阳关系来看,经气分营卫二气,其中卫气起主导地位,从而得出:针灸治疗中所得气为卫气。第二部分为对留针暂久依据及卫气运行规律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内经》和后世对留针的认识及得气与留针关系,寻求选择留针时间的依据,得出:留针时间之暂久应依卫气运行规律。因为,卫气功能旺盛具有周期性,此时间内至少能保证有一次卫气最盛的高潮,此时敏感性增加,功能强大,能更好地引导,制约经气到达病所,治疗效果好。而对营气和卫气运行规律系统进行探讨,明确营卫之气的运行形式及其间的关系,并对产生营卫之气“昼行25周,夜行25周”的昼夜节律性变化机理进行了探讨,由此,不但表明营卫之气的运行中卫气处于主导地位,而且说明了《内经》针刺治疗中卫气运行的意义。这为卫气随季节的运行变化研究作为理论依据。第三部分为对不同季节不同的留针时间进行探讨,根据《内经》卫气理论,通过卫气昼夜运行规律与二十八星宿和漏壶计时法的关系算出随季节变化的卫气运行速度变化为:卫气随四时昼夜时间长短显示不同运行速度。即“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冬季较夏季会快;“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冬季较夏季会慢。而纬度越高,不同季节的卫气运行速度相差越大。在卫气运行速度季节性变化的理论基础上探讨对得气的留针量可变性,提出四时的白昼时留针时间是:以北京为例,一日一百刻,夏至需要2.5刻,即约36 min;冬至需要1.56刻,即约23min;春秋分需要2刻,即约29 min的时间。各季节的卫气运行一周时间就是该季节的留针时间。在针刺治疗时,把握卫气运行速度变化的规律,留针时间根据各季节的卫气运行速度不同,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就能得到更好的疗效,对针灸临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结语对本文的结论及创新点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