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贷款业务中,商业银行所掌握的企业信息要远远少于企业本身,很容易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判断错误,进而导致贷款风险。为了降低可能会因此而导致的风险,商业银行会要求提供担保,以这种方式发放的贷款叫作担保贷款。担保贷款有三种形式,即:抵押贷款、质押贷款和保证贷款,在实际业务中应用较多的是保证贷款。在保证贷款中,当借款人不能履约时由保证人代为偿还债务,保证人先于银行承担贷款风险,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诸多因素导致保证贷款出现问题,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影响了我国的金融稳定。因此有必要针对担保贷款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确定保证的有效性。在本文第一章,首先简要论述了保证贷款的定义、方式和特点,然后介绍了S银行对A公司发放的一笔保证贷款的概况。第二章是对本案例的评价,提出这笔保证贷款业务具有保证方式合理、保证范围明确、多个保证人共同提供担保的优点,但是存在保证人选择不够合理、贷款用途存在安全隐患等不足。接着按担保贷款参与人的分类,从债权人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债务人融资结构不够合理、保证人的保证能力不强这三个方面入手,论述了上述问题的形成原因。第三章从该案例出发,提出了改进保证贷款业务的若干建议,包括提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进行全面客观的贷前调查、合理选择保证人、充分发挥保证人作用、完善贷后管理等。只有清楚地认识保证贷款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形成原因,不断地完善保证贷款制度,采取各种措施确保保证贷款的安全,有效地防范各种信贷风险,才能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安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