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中后期到民国初期,在西潮的推波助澜下,民间社会崛起,资本主义发展,文化的变迁也日新月异,上个世纪,继“五四”启蒙运动之后到30年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术发展进入了高峰期,大众传媒作为连接民众公共生活的中介,其发展也进入高潮期。大众传媒的普及和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联系日益紧密,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大众传媒塑造了城市民众的生活,因此,“媒介生活”就有了研究的必要和价值。《子夜》以1930年前后的旧上海为背景,以吴荪蒲的产业由兴转衰为线索,反映了民国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内部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一部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写实小说。之所以选择《子夜》,是因为文本故事发生的背景城市——上海是大众媒介发展最集中的地区,小说中的人物阶层也是大众媒介接受度最高、使用最娴熟的群体,因此具有研究的代表性和必要性。笔者通过窥探茅盾笔下对吴荪蒲及其身边人媒介生活的描写,可以推测出大众媒介对上海都市民族资本家和新青年知识分子阶层生活的指引和影响。茅盾作为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非常善于利用媒介开展革命活动,其自身丰富的革命斗争媒介生活是刻画《子夜》媒介生活的前提基础。茅盾对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社会活动的参与度极高,其媒介活动对民国时期政治、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且相关资料保存完整,因此,研究《子夜》中的人物及茅盾先生的媒介生活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民国时期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中民众的媒介生活。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阐述本文研究背景,通过剖析现代写实小说《子夜》中主人公的媒介生活,分析上世纪30年代上海民族资产阶级及现代知识分子的媒介生活,分析社会生活中大众媒介带来的变化印记。第二章是民国时期中国的现代化研究及其在《子夜》中的呈现,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部分,主要阐述《子夜》中描绘的大众媒介在民国时期的发展背景。第三章是《子夜》中的媒介形式与现代化都市形象构建,以上海为例,从广告、报纸和电影三种典型媒介中分析了大众媒介发展与都市形象构建、海派文化环境的联系。第四章是《子夜》中的媒介生活要素分析,分为传播内容,接受群体和传播效果三个方面,并对其小说中写到的人物媒介生活典型情节进行了研究。第五章是对《子夜》作者茅盾的媒介生活进行的扩展研究,《子夜》中的媒介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是茅盾现实媒介生活的写实和映射,在研究两者的联系中,进一步深刻理解作家媒介生活在现实和文学作品中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