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中的媒介生活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yuan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中后期到民国初期,在西潮的推波助澜下,民间社会崛起,资本主义发展,文化的变迁也日新月异,上个世纪,继“五四”启蒙运动之后到30年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术发展进入了高峰期,大众传媒作为连接民众公共生活的中介,其发展也进入高潮期。大众传媒的普及和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联系日益紧密,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大众传媒塑造了城市民众的生活,因此,“媒介生活”就有了研究的必要和价值。《子夜》以1930年前后的旧上海为背景,以吴荪蒲的产业由兴转衰为线索,反映了民国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内部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一部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写实小说。之所以选择《子夜》,是因为文本故事发生的背景城市——上海是大众媒介发展最集中的地区,小说中的人物阶层也是大众媒介接受度最高、使用最娴熟的群体,因此具有研究的代表性和必要性。笔者通过窥探茅盾笔下对吴荪蒲及其身边人媒介生活的描写,可以推测出大众媒介对上海都市民族资本家和新青年知识分子阶层生活的指引和影响。茅盾作为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非常善于利用媒介开展革命活动,其自身丰富的革命斗争媒介生活是刻画《子夜》媒介生活的前提基础。茅盾对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社会活动的参与度极高,其媒介活动对民国时期政治、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且相关资料保存完整,因此,研究《子夜》中的人物及茅盾先生的媒介生活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民国时期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中民众的媒介生活。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阐述本文研究背景,通过剖析现代写实小说《子夜》中主人公的媒介生活,分析上世纪30年代上海民族资产阶级及现代知识分子的媒介生活,分析社会生活中大众媒介带来的变化印记。第二章是民国时期中国的现代化研究及其在《子夜》中的呈现,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部分,主要阐述《子夜》中描绘的大众媒介在民国时期的发展背景。第三章是《子夜》中的媒介形式与现代化都市形象构建,以上海为例,从广告、报纸和电影三种典型媒介中分析了大众媒介发展与都市形象构建、海派文化环境的联系。第四章是《子夜》中的媒介生活要素分析,分为传播内容,接受群体和传播效果三个方面,并对其小说中写到的人物媒介生活典型情节进行了研究。第五章是对《子夜》作者茅盾的媒介生活进行的扩展研究,《子夜》中的媒介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是茅盾现实媒介生活的写实和映射,在研究两者的联系中,进一步深刻理解作家媒介生活在现实和文学作品中的联系。
其他文献
果蝇是从细胞到组织水平研究形态学分子机制的重要模式生物。翅是果蝇组织中最大的器官,具有表型明显、方便观察等优点,因此果蝇的翅成为研究信号转导,器官形成机制的首选材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及其周边出现生态环境恶化和土地资源供需失衡等问题,造成城市人地关系矛盾加剧。当前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而城市开发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构建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趋势。受社会环境、网络场域、主体因素等多重影响,话语构建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全新语境。这要求思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调整,传统产业增长乏力,资本迫切需要向新领域转型,发生在传媒领域的投融资便进入了爆发增长期,并购重组案呈现高增长态势,而各种高溢
自2012年起,MOOC这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模式在全球迅速发展,尽管存在一些如退学率和文凭认证的问题,但因具有大规模优质资源、碎片化学习和免费在线等优势,由慕课引发的教育
资源配置均衡化是教育公平的基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逐步改善一个地区内义务教育阶段校点布局、设施配备、师资力量等各类资源平衡状态及使用效率,体现教育服务的公共性和普
用于高功率芯片和器件散热的高导热材料是微电子制造业必不可少的基础材料,随着电子器件的高集成化、高性能化、高功率化,散热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性能微电子组件发展的瓶颈之
民族音乐研究是将音乐研究置于整体民族的角度上进行的,所以民族音乐研究不仅仅是对民族音乐本身的研究,也包含了对整个民族文化体系和民族风俗人情的研究,同时由于民族音乐
对薄荷属植物薄荷、胡椒薄荷、留兰香及其栽培变种进行性状鉴定、化学成分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比较不同分析方法对薄荷属植物鉴别结果的差异,以了解药用薄荷的基源情况,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