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列强为豪夺更多的商品资料市场和原材料市场加速了对外扩张的步伐。中国和日本,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都发起了从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开始走上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以期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来解决本国面临的严重危机。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这段历史时期都是本国向西方学习的高潮期。由于语言的不同,此时期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无疑靠翻译在其中发挥桥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段时期的西学引进过程其实也是翻译的过程。发生在同一历史时期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在中日的现代化进程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日本明治维新改革的成功使日本一跃成为可以与欧美国家媲美的亚洲强国而中国洋务运动改革的失败使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远远落后于日本。最后两国拉开的向西方学习的竞赛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而告终。由于翻译贯穿了中日两国的改革过程并在这场竞赛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图从翻译的视角通过比较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翻译情况,分析其中翻译的异同点以及造成翻译活动悬殊的深层次原因,探讨本时期翻译活动在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改革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由于本时期中日两国翻译的起点、指导政策和文化传统的不同,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翻译情况并不相同。明治维新的翻译在数量,种类和接受度方面都较洋务运动更胜一筹。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的翻译主要是由同文馆,江南制造局和广学会从事,其领导人员是对西学了解甚少的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洋务派注重翻译带来的实际效应,翻译的心态十分功利。翻译的书籍大多属于与工业相关的自然科学门类,译书的阅读范围大多也仅限于上层阶级。而明治维新的书籍的翻译种类较洋务运动更为丰富,数量上也更胜一筹,译作也得以在平民中推广。此外,本文还探讨了翻译对社会带来的影响。通过对比,本文发现日本系统、科学、全面的翻译活动促成了明治维新改革的成功而中国片面的摄取方式最终导致了其改革的失败。最后,本文提出建议,在新时期国家实行引进了和走出去战略中,要汲取历史的教训,走科学的翻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