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由于双相抑郁的高误诊率,一部分双相抑郁患者接受着不适当的治疗,即没有以情绪稳定剂作为治疗基础,单纯的应用抗抑郁剂。在这种情况下,双相抑郁患者转相的风险大大增加,与此同时药物治疗也没有起到预防下一次抑郁发作的作用。因此,寻找鉴别双相障碍(Bjpolar disorder,BD)与抑郁障碍(Unipolar disorder,UD)的生物学标志物是十分重要的,目前许多研究者也正在为之努力,遗憾的是,目前尚未发现可靠的生物学标志物来鉴别这两种疾病。本研究通过探索UD、双相抑郁及抑郁伴双极性(Depression with bipolarity,DWB)患者之间神经认知功能和电生理特点的差异,来明确神经认知功能能否成为鉴别BD及UD的生物学标志物,同时也进一步去证实,抑郁伴双极性特征是更靠近BD还是UD。方法:收集符合DSM-5重性抑郁发作标准的患者,年龄在18-45岁,使用HAMD-17、YMRS对其进行评定,要求其HAMD-17>17分并且YMRS<6分,其中符合DSM-5双相I型障碍及双相Ⅱ型障碍诊断的患者分入BD组,然后对符合DSM-5抑郁障碍的患者进行第二次访谈,根据抑郁伴双极性特征的研究标准,将符合标准的患者纳入抑郁伴双极性(Depression with bipolarity,DWB)组,其余患者入UD(Unipolar depression)组,每组30例。收集3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使用THINC-it工具(THINC-integrated tool)、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持续操作测验(continue performance test,CPT)及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P300指标评定认知功能。将Thinc-it主观认知功能部分及客观认知功能部分得分分别转换为标准化Z值,以健康对照组得分的均值和标准差为参考,计算公式:Z值受试者=(测验得分受试者-HC组测验得分平均值)/HC组测验得分标准差。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4.0进入录入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之间的计量资料差异,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分析,认知功能与一般资料、各量表得分之间的相关性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四组间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及BMI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三个患者组间家族史、总病程、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CGI-S分、HAMD-17分及HAMA分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BD组及DWB组间首次发病年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BD组(P=0.019)及DWB组(P=0.008)首次发病年龄均小于UD组。BD组及DWB组间发作次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BD组(P<0.001)及DWB组(P=0.041)发作次数均大于UD组。BD组及UD组间本次病程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BD组(P<0.001)及UD组(P=0.014)本次病程均短于DWB组。BD组及DWB组间MDQ分数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BD组(P<0.001)及DWB组(P<0.001)MDQ分数均大于UD组。(2)Thinc-it客观部分:BD组与DWB组间标准化Z值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98),BD组(P<0.001)与DWB组(P=0.005)的标准化Z值较UD组低,三个患者组标准化Z值均小于HC组(P值均小于0.050)。主观部分:BD组与DWB组间标准化Z值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360),BD组(P=0.001)与DWB组(P=0.013)标准化Z值较UD组低,三个患者组标准化Z值均小于HC组(P值均小于0.050)。(3)WCST 结果完成总应答数:BD组与DWB组间完成总应答数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105),BD组(P<0.001)与DWB组(P<0.001)的完成总应答数较UD组大,三个患者组完成总应答数均大于HC组(P值均小于0.001)。完成分类数:BD组与DWB组间完成分类数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4),BD组(P<0.001)与DWB组(P=0.006)的完成分类数较UD组低,三个患者组完成分类数均小于HC组(P值均小于0.050)。正确应答数:BD组正确应答数少于DWB组(P=0.003)及UD组(P<0.001),DWB组正确应答数少于UD组(P=0.043),三个患者组正确应答数均少于HC组(P值均小于0.050)。错误应答数:BD组错误应答数高于DWB组(P=0.001)及UD组(P<0.001),DWB组错误应答数高于UD组(P<0.001),三个患者组错误应答数均高于HC组(P值均小于0.001)。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三个患者组间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0),且均大于HC组(P值均小于0.050)。持续性应答:BD组持续性应答数高于DWB组(P=0.009)及UD组(P<0.001),DWB组持续性应答数高于UD组(P=0.011),三个患者组持续性应答数均高于HC组(P值均小于0.001)。持续性错误:BD组与DWB组间持续性错误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581),BD组(P<0.001)与DWB组(P=0.002)的持续性错误较UD组高,三个患者组持续性错误均高于HC组(P值均小于0.001)。非持续性错误:BD组非持续性错误多于DW1B组(P<0.001)及UD组(P<0.001),DWB组非持续性错误多于UD组(P<0.011),三个患者组非持续性错误均多于HC组(P值均小于0.001)。概念化水平:BD组概念化水平低于DWB组(P<0.001)及UD组(P<0.001),DWB组概念化水平低于UD组(P=0.008),三个患者组概念化水平均低于HC组(P值均小于0.001)。(4)CPT结果二位数CPT结果:三个患者组间漏答数、误答数及平均反应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三个患者组的漏答数、误答数高于HC组且平均反应时间长于HC组。三位数CPT结果:三个患者组间漏答数、误答数及平均反应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三个患者组的漏答数、误答数高于HC组且平均反应时间长于HC组。四位数CPT结果:BD组及DWB组间漏答数(P=0.820)、误答数(P=0.271)及平均反应时间(P=0.6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D组(漏答数P=0.002;误答数P=0.001)及DWB组(漏答数P=0.004;误答数P=0.024)的漏答数和误答数多于UD组,三个患者组的漏答数、误答数多于HC组。三个患者组的平均反应时间均长于HC组,但三个患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ERP结果:三个患者组间N2及P3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长于HC组;四组间P2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影响认知指标的相关因素:各个认知指标与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BMI、家族史、首次发病年龄、发作次数、总病程、本次病程、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间的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HINC-it标准化Z值及ERP与CGI-S分数、HAMD-17分数、HAMA分数及MDQ分数之间的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完成总应答数、错误应答数、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持续性应答、持续性错误、二位数CPT漏答数及误答数、三位数CPT漏答数及平均反应时间、四位数CPT漏答数、误答数及平均反应时间与CGI-S分数呈正相关,完成分类数与CGI-S分数呈负相关,正确应答数、非持续性错误、概念化水平应答百分比、二位数CPT平均反应时间、三位数CPT误答数与CGI-S分数之间的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完成总应答数、错误应答数、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持续性应答、持续性错误、二位数CPT漏答数及平均反应时间、三位数CPT漏答数及平均反应时间、四位数CPT漏答数及平均反应时间与HAMD-17分数呈正相关,完成分类数、正确应答数及概念化水平应答百分比与HAMD-17分数呈负相关,非持续性错误及CPT误答数与HAMD-17分数间的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完成总应答数、错误应答数、持续性应答、持续性错误、二位数CPT平均反应时间、三位数CPT漏答数、误答数及平均反应时间、四位数CPT漏答数及平均反应时间与HAMA分数呈正相关,完成分类数及概念化水平应答百分比与HAMA分数呈负相关,正确应答数、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非持续性错误、二位数CPT漏答数和误答数及四位数CPT误答数与HAMA分数间的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完成总应答数、错误应答数、非持续性错误、二位数CPT漏答数、三位数CPT平均反应时间及四位数CPT漏答数与MDQ分数呈正相关,概念化水平应答百分比与MDQ分数呈负相关,完成总分类数、正确应答数、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持续性应答、持续性错误、二位数CPT误答数和平均反应时间、三位数漏答数和误答数及四位数CPT误答数和平均反应时间与MDQ分数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BD、UD及DWB组患者均存在着广泛的神经认知功能损害。(2)DWB在临床特征上更加接近双相抑郁。(3)BD组患者的神经认知功能损害较UD组更严重,DWB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更接近与BD组。(4)疾病的严重程度对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有着一定的影响。患者双相障碍的可能性越大,认知功能损害越严重。(5)神经认知功能可能能够成为鉴别BD及UD的生物学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