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义集”而“自开商埠”——清以来周村社会经济变迁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icious_bup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山东周村历史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一些值得肯定的成果。但是将周村的经济历史与社会历史结合起来的研究还是很少,尤其是从周村市镇经济兴起到衰落的这样一个长时段内的社会经济史角度的研究还未有成果出现。本文力图做上述的努力,将周村的经济历史纳入其社会发展的历史之中,考察传统周村和近代周村的历史变迁,说明传统与近代的周村历史是连续的,而非一个断裂的历史。 明代以降,山东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的专门化、商品化成为周村市镇经济发轫的大环境。至明末清初,周村市镇经济在各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开始勃兴。这些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的连贯性,山东东西大道改由周村经过,周围各县同时作为原料生产基地和手工业产品销售市场而以周村为集散中心,士绅李化熙创造了公平、免税的义集场所等。迨至乾嘉年间,周村的经济已经相当繁荣。 经济发展的背后是社会的变迁。首先,随着周村市镇经济的发展,商人群体逐渐壮大,他们开始与当地士绅合作,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之中。其次,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人口的频繁流动和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改变了周村的社会风气,带动了周围农村经济的发展。反过来,社会的变化又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适应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推动着周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自开商埠前后的周村达到其经济发展的顶峰,在旧商帮和行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商会与同业公会等近代组织,也继承了之前绅商合作的传统,参与周村的社会经济事务管理。1916年商会在周村护国军事件中的表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 从义集到自开商埠,传统与现代贯通在周村市镇经济发展之中,具体表现在近代周村商会组织与同业公会是传统行帮和行会组织发展的另一种形态;近代商会的自治性质是清以来官绅商合作模式的继承与发展;近代周村自开商埠是其两百余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而非单方面政府的经济政策。
其他文献
《诗经》以其记载历史的真实性和记叙内容的丰富性,加之诗歌特有的简洁、凝练、含蓄的艺术性,激发着历代学者的研究热情。许多学者从民俗学角度关注其中的生活习俗,挖掘和探究其
从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史学经历了从传统模式向近代模式演变的巨大变革。在这个艰难而又充满生机的演变过程中,史学家们从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各自的努力和贡献。其中
中俄经济交往源远流长,其中,恰克图边境贸易是中俄经济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清政府第一次以条约的形式明确了同俄国的贸易关系,使俄国商队来华
中国古代城市保护神的起源和城市的起源与形成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发源于仰韶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早期的中国古代城市,到夏商基本定型,经过秦汉、魏晋时期的发展,到唐宋达到了兴盛
195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农业贸易发展和援助法》,也称为《480公法》①,是美国粮食援助制度化的开端。学术界对美国粮食援助的研究大多以肯尼迪时期为研究对象,但本文认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