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根于美国黑人传统文化,融合真实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托妮·莫里森的巅峰之作《宠儿》生动再现了奴隶制度下黑人们遭受鞭打,性侵犯等非人道主义待遇,历经肉体上和心理上的双重创伤,徘徊于黑白文化之间的真实画面。在这部小说中,托妮·莫里森特意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入到了最易被人忽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女性身上,深入挖掘了美国黑人女性内心最深处难以名状的历史记忆。国内外专家学者们分别从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跨文化交际,心理分析,批评主义,译本对比等多个角度对《宠儿》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和研究。这些研究也为我们更加全面的欣赏这部作品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然而,小说中仍有一些对现代文化发展有重要启示意义的方面,值得人们持续不断的给予关注,尤其是黑人及其族群特有的语言发展现状与其文化身份构建和认同之间的关系。本文将尝试以俄罗斯著名学者巴赫金的超语言学理论和对话理论,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宠儿》中黑人族群的语言特征进行解读,特别是其中的大型对话和微型对话,以及作者在构建对话主体,营造对话氛围和拓展对话空间三个方面的独到之处。将语言学的理论应用到黑人小说的文本分析中,结合文化热点问题,对黑人族群的语言特征及其表现力进行剖析,更加直观的体现出了非裔民族的文化身份认同和构建的艰难发展历程。这对包括黑人族群在内的非裔族群的自我身份认同以及族群文化身份构建的发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分析,本文认为《宠儿》是一部具有丰富对话特色的小说,通过众声喧哗的方式,展现出了黑人群体在面对探寻真正的自我和自由的道路上,从迷失到认同的艰难历程,并指出团结才是黑人群体解放心灵,寻求真我的唯一途径。本文的语料均选自《宠儿》,该书人物关系复杂,情节曲折离奇,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强,鉴于文章篇幅的限制,只选取了部分非常有代表性的语言进行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作者将更加深入的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现全球化语境下黑人文化的独特之处,及黑人族群文化身份认同和构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