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kiddman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获得了稳步的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新进展,但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基础设施以及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等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存在意味着城镇化建设存在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而党“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论断,认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我国成功渡过经济转轨期的主要动能之一;同时“十九大”也明确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可见,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以及城镇化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互动协调发展对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在城镇化与全要素生产率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剖析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耦合协调机制,实证分析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协调程度,挖掘城镇化建设与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经济现实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研究。在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述评的基础上,剖析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耦合协调机制,为实证研究提供铺垫。第二部分,实证研究。首先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法以及生产函数法对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其次对二者的发展现状从时空角度进行具体分析,最后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二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第三部分,政策研究。基于实证分析结论、结合当前经济现实,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城镇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互动协调发展提出政策建议:(1)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改变传统的以数量作为首要衡量指标的粗放标准,在考虑地区差异的基础上,制定以发展质量(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标准体系。(2)以创新驱动为依托,打造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的空间布局,通过人力资源、产业集群优化配置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3)发挥省域之间的联动效应,推动省域之间市场的全面开放,促进省域之间生产要素流动,实现区域之间要素优化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论文研究结论主要有:(1)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的耦合协调度不断增强,整个系统具有良性向好发展趋势,耦合协调关系由濒临失调逐渐转变为初级协调。且耦合协调度沿东中西部地区横向依次递减,东部地区由濒临失调阶段过渡到中级协调阶段;中部地区由轻度失调阶段过渡到初级协调阶段;西部地区由轻度失调阶段过渡到勉强协调阶段。(2)从空间分布特征看:2005-2015年我国29个省份中处于失调衰退区间的省份占比逐渐减少至零,处于过渡区间的省份数量呈倒U型变化趋势,处于协调发展区间的省份占比逐渐增加;且到2015年我国65%省市均完成了过渡区间跨入协调发展的阶段,西部地区只有重庆、四川、陕西三个省份进入协调发展阶段。(3)从区域空间集聚角度来看,我国存在省域空间集聚效应,具体表现为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的“马太效应”,且处于高集聚区域的省份占比较小(东部沿海),而处于低集聚区域的省份占比较大(中西部地区),且此种趋势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显著改善。
其他文献
十八大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
城市群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城市群的竞争力及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对国家经济长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作为全国第四大城市群的山东半岛城市
学位
20世纪50年代中晚期,资源型经济问题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的老工业区。60年代晚期,“荷兰病”的出现使得资源经济问题更加突出。从80年代以来,“荷兰病”逐渐在资源丰裕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