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研究界对于1918年左右的新剧研究,基本上更多关注于此时由《新青年》同人所发动的“新旧剧论争”,而对于此时新剧内部的发展关注较少。但处于新与旧过渡阶段的新剧发展状况有其存在的历史意义,而1918年出版的《鞠部丛刊》和《春柳》体现出了此时新剧内部的发展与新剧家对新剧的相关探索,其对于新剧的发展意义值得重视。本文以《鞠部丛刊》和《春柳》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其中的新剧内容,探索其中对于新剧的思考与发展道路的探讨以及其之于新剧发展所具有的意义。本文主要以二者新剧探索的分歧点及共同点入手进行研究分析,文章分成三章展开论述。第一章围绕《鞠部丛刊》和《春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基本面貌展开。1918年中国戏剧界处于从“旧”到“新”的过渡阶段,因而具有新旧杂糅的过渡性质,而此时出版的《鞠部丛刊》和《春柳》,二者的出版与此时的戏剧历史背景紧密相关,因而它们也具有新旧杂糅的基本面貌。第二章则试图从一个分歧点入手进行研究。《鞠部丛刊》、《春柳》在新剧的本土化策略即新剧是否加唱上出现了分歧,前者赞同新剧加唱,认为加唱可以弥补新剧的发展缺陷;而后者反对新剧加唱,认为加唱破坏了新剧的固有原则,这一分歧显示了此时新剧家对于新剧发展路向的不同把握,即新剧是走本土化还是现代化的发展前路。第三章则剖析《鞠部丛刊》和《春柳》对于新剧发展的道路探索所呈现出的一致性,即二者探索的共同点:对自由演剧的弊端的意识使得他们十分重视脚本之于新剧的重要意义,倡导新剧要按完整脚本进行演出;而对新剧分幕的重视则体现了他们对于新剧艺术性的把握与追求;对新剧白话的探索则表明新剧的社会教育功能一直是他们探索的主要出发点。可见《鞠部丛刊》和《春柳》在探索新剧发展道路时是兼顾了新剧的社会功能性与审美性的,但最终这些探索未能付诸实践,新剧最终被现代话剧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