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译本《法国律例》研究

来源 :华东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cj19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法律近代化肇始于清末翻译西方法律时期,不过,清末西法中译的发源问题,至今未有统一定论,且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多。西法中译的发源是了解法律近代化的重要钥匙,对于当代的法律移植与法制建设都有借鉴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法国律例》(中译本)是近代西方输入中国的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汇编,翻译时间远远早于戊戌变法与清末修律。其研究价值在于:其一,研究该译本能够对西法中译的起源有更多的了解,因为其在中国法律史、比较法学史、中法文化交流史等领域都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与意义;其二,法典翻译是法律移植的一部分,研究中译本《法国律例》对于理解中国近代法律移植也颇具溯源意义。不过,目前对于中译本《法国律例》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仅有李贵连、王健、万齐洲等对这部译本进行了初步研究,但也主要是集中在对翻译的背景、篇目结构、不同中译本之间的对比上,而对于译本中的法典结构、原则、术语、背后的思想观念并未涉及。鉴于此,本文将在学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对《法国律例》中译本中使用的法律术语以及体现的法律观念进行研析,并通过将其与清末修订的法典进行比较来分析这一译本在晚清变法修律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具体的原因。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是对《法国律例》的翻译背景、译者、翻译经过、不同的版本以及具体的翻译情况进行介绍,在较为全面述介该译本之后,再对该译本的结构以及具体条文的翻译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研究翻译中所选取的法律术语的分析,研究翻译过程中中国传统法律观念与西方近现代法律思想的交汇与碰撞。第二章主要将《法国律例》与《大清新刑律》、《钦定大清商律》、《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以及德日两国有关的法典进行比较,从这一角度分析清末修律过程中对于《法国律例》的借鉴程度。第三章主要是从分析清末对于《法国律例》借鉴情况的原因,以及清末翻译与借鉴这一译本的启示,为今日法律移植与法律现代化提供一些经验。通过以上三章的分析,一方面阐释《法国律例》中译本对于研究西法中译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法国律例》乃至其他清末制定的法典,来对《法国律例》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译本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其他文献
<正>"读书无用"是个伪命题,就像"读书万能"一样不成立。"读书无用"是个伪命题,就像"读书万能"一样不成立。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不是被事物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物的看法所困
<正>"支架"原意为建筑业中的"脚手架","支架"这一术语最早是由Wood,Bruner and Ross(1976)用比喻的方式运用于教学理论当中。最终,美国教育家Bruner根据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
为了研究影响冲击系数的显著性因素,以某刚构-连续组合桥梁为依托工程,采用三轴二分之一车辆模型,基于通用程序建立了车桥耦合振动有限元分析模型,考虑了车桥频率比、桥面不
本文作者在对四川省成都市农村农地使用制度创新取得成果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成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土地资源确权颁证、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融资
以10个品种的杨梅果实为材料,以鸡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为标准,利用WHO/FAO的必需氨基酸模式,应用氨基酸模糊识别法和氨基酸比值系数法,进行了杨梅果实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结果
<正>"却将妙质因风剪,为出新裁对月描"。折扇,中国文化一种别样的载体,在舒卷聚合中,借天地寰宇之清风,归万里山河于盈握,萃九州书画之精绝,远看质朴高雅,近观韵味绵长,实可
端方是清末新政时期崛起的满族地方大吏,历仕南北,督抚一方,以思想开明、力行新政而被时人评论。端方又是近代收藏颇富的大收藏家,藏品涉及青铜器、玉器、石刻、瓦当、古印、
双目微光夜视仪是一种常用的夜间观察类仪器,由于直接佩戴于人眼,其性能缺陷会给使用者的安全与健康带来威胁。目前,用于夜视仪调校与检测的仪器一般体积庞大、功能单一,难以
<正>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以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遵循客观的教学规律,灵活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英语教学中把学生引进快乐的境界,它不是为快乐而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