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目前中国农村社会的转型特征为现实背景,虑及信贷转型市场的理性与关系双重特性,利用粤赣两省的问卷调查数据验证分析土地价值与不同类型社会资本对农地抵押贷款可得性的直接影响,并考虑转型社会中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可能存在的差异性调节作用机制,由此揭示土地价值、社会资本对农地抵押贷款可得性影响的直接路径及其调节作用机制,回答如何提高农户的农地抵押贷款可得性这一难题。主要研究结论有:(1)结合资产维度与关系维度的观点分析农地抵押贷款可得性问题,重点考察土地价值与不同类型社会资本对农地抵押贷款可得性的直接影响,以及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提出一个“资产与关系”整合视角的理论模型,由此提出假说:在农村社会转型阶段,土地价值对农地抵押贷款可得性具有正向显著影响,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对农地抵押贷款可得性的直接影响不确定,而现代意义上的社会资本“社会信用、经济组织参与”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社会资本的“社会网络、社会信用与经济组织参与”三个维度均能正向调节土地价值与农地抵押贷款可得性的关系。(2)在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利用问卷调研数据及Logistic模型和调节模型,对研究假说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价值对农地抵押贷款可得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资本“社会网络”还是现代意义上的社会资本“社会信用、经济组织参与”对农地抵押贷款可得性均缺乏显著的直接影响;(3)在社会资本对土地价值与农地抵押贷款可得性间的关系的调节作用上,“社会网络、经济组织参与”两个维度有显著影响,但社会信用的作用不显著。这表明转型农村社会中,农地抵押贷款的可获得性主要依赖于农户的土地价值,而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仅具有差异性的调节作用。计量结论表明,要提高农户农地抵押贷款的可得性,政策重点在于:一是以“促流转、调结构”为手段,提升农户的土地抵押价值;二是培育专业的土地价值评估机构,减少农户与金融机构间的争议;三是建立专业化的土地处置机制,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抵押权;四是建立健全外部风险分担机制,为农户社会资本发挥直接作用创造潜在条件;五是提高农户的社会资本,强化社会资本的正向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