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是江苏海域重要的海产经济贝类,近年常有大规模异常死亡的现象发生,本课题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 对江苏沿海异常死亡的文蛤样品的超微结构观察中,发现了一种球形病毒颗粒,大小为45-55nm,核心区电子密度较高,未见明显囊膜。该病毒几乎可存在于所有组织中,细胞的损坏程度与该病毒的存在有密切关系。受感染细胞超微结构显示核变形,染色质变性凝集于核膜内侧,线粒体空泡,核糖体脱落,溶酶体增多,高尔基体崩解,鳃和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结构脱落,肝细胞内脂滴和糖原消失或弥散等。 以文蛤外套膜为材料,采用改良的M199培养基,在不同温度和盐平衡条件下进行组织与细胞培养。培养结果显示,24h左右外套膜组织边缘有细胞爬出,48h后开始形成单层新生细胞,并发展为生长晕。7-10d细胞基本长满培养瓶底。细胞培养可持续30-35d。本文还描述了培养中出现的3种不同形态特征的细胞,并对37℃下培养细胞的生长及分裂特征作了描述与讨论。 与之相类似的,以皱纹冠蚌外套膜为材料,采用改良的M199培养基,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培养结果显示,皱纹冠蚌外套膜组织的体外生长,有着类似于文蛤的特点。同时在对几种新生细胞的生长分化过程进行的超微结构观察中,发现上皮细胞于培养前期最先爬出,并在3天左右后出现分化;培养的中后期,有少量肌细胞生长。 本研究探索了建立贝类细胞系的部分条件,为文蛤病毒病研究提供了基础性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