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迎来了与世界更多国家的文化和贸易交流,对外出口贸易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无论是贸易数量还是贸易额都大大增加,出口也逐渐成为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随着中国商品销往世界各地,它们所蕴含的独特文化符号也逐渐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可,中国文化也成为了一张靓丽的中国名片。为了加强和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打破亚欧非大陆的沟通壁垒,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亚出访期间,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同年10月,习总书记在访问东盟期间,顺应时代发展,结合各国实际情况又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自“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提出以来,中国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已经实现了数以亿计的美元投入量,并设立了总金额400亿美元的“丝绸之路”基金。中国政府的美好愿景是将“一带一路”建设成连接亚非欧三大洲的最重要的商业之路,在加强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促进贸易往来和文化交往,使沿线各国都能因此而受益,实现沿线各国互利共赢,共享发展成果。由于“一带一路”沿线涉及国家65个,人口约44亿,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在沿途国家各有受众,复杂的文化背景为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那么如何在一个文化差异如此巨大的国家群体中更加有效的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使得沿线各国都能实现出口贸易最大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以在Anderson和van Wincoop的理论上建立的具有微观意义的扩展的引力模型为基础,通过Baier和Bergstan提出的一阶泰勒展开的近似的方法来控制多边阻力。在构建本文的核心变量文化距离指标时通过引入Hofstede的文化六维度理论,在考虑到各指标客观上的异质性,用马氏距离来构建文化距离指标来衡量文化距离。选取1995年-2015年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数据作为被解释变量,同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各国GDP、地理距离、文化距离变量以及共同语言、共同边界、APEC和WTO虚拟变量作为解释变量,通过BVOLS方法估计被解释变量,得到各变量对于出口的影响,尤其考察文化距离对于出口的影响。由于中国对外出口的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本文首先在国家总量层面上进行实证研究,然后根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将贸易伙伴国区分为高等收入国家、中高等收入国家和中低等收入国家三个子样本分别进行实证估计,最后根据SITC分类标准,将出口产品区分为十大类,并以此为基础分别做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对于整体出口数据而言,文化距离对于出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消费者多样化选择路径”和“产品差异化优势路径”在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来说,文化距离对于出口的正向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对于中高等收入水平的国家这种影响效应尤为显著,这可能跟中国和中高等收入国家的出口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有关。对于SITC分类的不同类别的产品,文化距离对于出口的增加效应仍然非常显著,但在影响效果上也有明显差距,这可能跟不同类别的产品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不同,从而导致消费者对于不同类别产品的反应也不一样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