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中医四诊资料,总结兰州地区医院就诊的200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的证型分布规律,探求各相关因素与不同证型的关系,为临床医师防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省人民医院门诊确诊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200例。搜集患者的中医证候,运用四诊合参,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应用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中医证候进行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证型与年龄、病程、文化程度、职业、居住环境、饮食习惯、性生活频次、产次、人工流产次数、避孕方式的相关性。结果:1.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发病好发年龄段为30~40岁,所占比例为53.5%;病程以1~2年为主,占总体的48.5%。2.主要有五种中医证型:湿热蕴结型34例(17%),寒湿凝滞型97例(48.5%),气滞血瘀型23例(11.5%),气虚血瘀型18例(9%),脾肾两虚型28例(14%)。3.年龄、病程、文化程度、职业、居住环境、饮食习惯、性生活频次对中医证型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各相关因素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各证型的关系:未见湿热蕴结证的危险性因素;脑力劳动、性生活频次0-4次、居住在农村及人工流产次数均为寒湿凝滞证的危险性因素;文化程度、人工流产次数≥3次为气滞血瘀证的危险性因素;年龄大,脑力劳动均为气虚血瘀证的危险性因素;年龄大、病程久、文化程度高及人工流产次数≥3次为脾肾两虚证的危险性因素。结论:聚类分析后有五种主要证型,以寒湿凝滞型最为常见;不同的年龄、病程、文化程度、职业、居住环境、饮食习惯、性生活频次、临床表现及各诱发因素影响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证型分布;不同的中医证型之间既有相同的危险性因素,又有不同的危险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