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皇明诏令》一书收录了自明太祖登基至嘉靖十八年间明朝历代皇帝(建文帝除外)的勅书诏令,系明人写作、明人刊刻,可作为时代明确、真实可靠的语言资料加以使用。在《皇明诏令》一书中,部分勅书诏令采用当时简洁而生动的口语写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汉语口语的真实面貌,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对《皇明诏令》白话勅令中的语言现象进行详细的描写、分析,并把它与同时期的其他白话资料相比照,对於近代汉语词汇、语法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皇明诏令》一书收录了自明太祖登基至嘉靖十八年间明朝历代皇帝(建文帝除外)的勅书诏令,系明人写作、明人刊刻,可作为时代明确、真实可靠的语言资料加以使用。在《皇明诏令》一书中,部分勅书诏令采用当时简洁而生动的口语写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汉语口语的真实面貌,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对《皇明诏令》白话勅令中的语言现象进行详细的描写、分析,并把它与同时期的其他白话资料相比照,对於近代汉语词汇、语法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皇明诏令》中的白话勅令尚未能够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相关研究还十分薄弱。
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皇明诏令》白话勅令中的部分语法现象进行详细的描写、分析,并将其与同时期的其他口语资料作出比照,力求在一定程度上展现明代初期汉语口语的基本面貌,在此基础上,对这些语法现象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历时的梳理。
在词法层面,本文主要考察了动态助词、语气助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假设连词、因果连词以及部分副词和词缀;在句法层面,本文着重考察了处置式和被动式。
《皇明诏令》白话勅令中的多数语法事实基本与明代初期的其他口语资料相吻合,反映了明初汉语口语的真实面貌,比如假设语气助词用“呵”、第二人称复数均作“恁”等。此外,受元代蒙汉对译等因素的影响,在《皇明诏令》白话勅令中也存在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比如反复问句句中用“也”、结果连词用“因此上”、“才”作条件假设连词、“讫”可用作被动标记或动态助词等。
其他文献
“保护的责任”原则(简称R2P)学说是在2001年由国际干预和国家主权委员会正式提出的。围绕“保护的责任”原则(简称R2P)的基础含义是:“国家主权意味着责任,因此一个主权国家首要的职责是保护其国家的人们免受灾难。”因此,当一个国家完全无法满足这一责任的时候,那么根据“不干涉和尊重国家永久主权”原则给予国际社会的保护责任。 本篇论文调查的意图和目的主要问题在于是否基于人道主义干预而建立国际社会的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直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也变得更加复杂和突出。社会主义各国的理论与实践表明,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关系到执政党地位的巩固,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关系到人民的安康。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
顾氏迁锡始祖顾润之,明初自苏州洞庭西山迁居无锡膠山。二、三世祖顾福、顾寿,力田起家,以行义见称于乡。四世祖顾信以服贾为业,为避难而侨居苏州,后应子顾懋章之请,迁回无锡。至第六世顾可学、顾可适、顾可久时,兄弟三人相继中进士,且文名日盛,遂成为无锡大族。至清代,顾氏人才辈出,成员众多,更出现了顾宸、顾彩、顾奎光、顾光旭、顾翰等文坛、政坛名士,俨为锡郡名族。无锡山清水秀、历史悠久,且教育发达、文化昌盛,
汉语自媒体文本的情绪分析是目前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以计算机处理为技术支撑的研究中,自媒体文本情绪识别因文本语言形式多样,句子结构灵活,内容丰富等原因无法呈现较好的准确性。本文基于汉语自媒体文本的特点,通过对汉语自媒体文本中单句和篇章的情绪表达分析,归纳情绪重心生成及变化的规律,旨在提高汉语自媒体文本情绪识别的准确性。 本文面向微博为代表的汉语自媒体短文本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一,描述单句内
本文旨在以一种酷儿理论的视角对热内最具代表性的三部小说作品中的空间、道德、性别和神圣性等进行系统性分析,从而探讨热内的小说与酷儿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本文第一章梳理了酷儿理论的理论渊源以及酷儿理论的应用模式,阐明酷儿理论进入热内小说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酷儿理论与社会学及男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等研究之间的渊源关系成为酷儿理论遭遇误解甚至反对的原因所在。通过酷儿理论与热内小说的相互阐释,为解读热内小说的同时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打工潮,打工文学以其特有的叙事风格以及叙述内容逐渐引起各界的关注。在90年代以及20世纪初,打工文学作家结合自己的打工经历,用文字记录了沉默的打工世界,书写了这一代人的艰苦奋斗,引起了打工群体的情感共鸣,打工文学也得以迅速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最初的情感共鸣逐渐冷却后,打工文学的写作弊端开始显现,其艺术水平和文学价值频繁受到质疑。 王十月作为打工文学的代
文夕的“三花系列”——《野兰花》《海棠花》《罂粟花》在上世纪90年代出版时十分轰动,引起小说评论界热议。而后,由于话题的敏感性,《罂粟花》在一段时期内被禁,文夕也离开深圳并终止了文学创作,鲜有评论者对她的作品进行研究。文夕因刻画二奶形象而成为边缘化的作家,“三花系列”也成为边缘化的作品。笔者试图挖掘“三花系列”被埋藏的价值,并借此呼吁学界关注边缘化的作家、作品及人物形象。 第一章论述富凤阁中的二
作为曹禺戏剧生命的又一高峰,《北京人》因其诗化风格与丰富内蕴始终为研究者所乐道,然而赞誉、解读不断的同时,其版本变迁却少有人关注。实际上,自1941年初版以来,大大小小的修改已使这部剧作出现多个版本,不仅对剧作的经典化过程及不同时期的理解阐释造成了相当的影响,更内在地反映出曹禺与时代话语间明显存在的拉锯与磨合。本文试从《北京人》的版本变迁入手,通过梳理、互校分析其各版本间的本质差异,并探究于此背后
与80年代相比,现今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原自身也几经沉浮,遭受了不同的境遇。这些变化使得他的近作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面貌,开始对“形而下”的现实题材报以关注。但是,无论写作题材怎样变化,马原始终坚持着虚构立场,并且一辈子只着迷两个方向:形而上和诗意。本文将直面马原的近作本身,从文本出发,探寻其身逢变故之后寻找到的形而上和诗意。 绪论部分力图通过对文学史和相关研究资料的梳理还原马原作为先锋派
塔可夫斯基认为电影不是理念的阐述,而是直接观察的真实。这种真实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的真实,这与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原则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我们从现象学角度考察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出发点。 我们从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理论出发,把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空间分为身体空间、被知觉的外部空间和被体验的主观空间三种。 镜头是电影的眼睛,录音设备是电影的耳朵,演员的躯体承担着电影的运动。塔可夫斯基电影空间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