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愿望,就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怎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怎样有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了。美术教育是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美术创作又是美术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是被公认为培养创造能力最具成效的课程,在大力倡导创新意识的今天,美术教育就更应该发挥他独特的作用。然而,许多教师都会感到辅导学生创作时,没有什么题材可以画。往往是学生等着老师叫画什么画什么,叫怎么画就怎么画,采用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长期的模仿,单一的手法使作品带有很重的成人的味道,从而导致学生越来越惧怕创作,更不懂得如何进行美术创作。因此,笔者开展了对中小学生创作能力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力求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叙述:引言——1、对中小学美术创作课的认识。——2、学生创作能力的调查与分析——3、多元化的评价引导美术创作课教学方法的拓展——4、指导学生美术创作的多样性实践探索——结语引言:本课题的问题的提出,引出探索中小学生美术创作能力的必要性。第一章:采用文献研究,概述对中小学美术创作课的认识与理解,提出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美术创作课的意义。第二章: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现阶段本校5-8年级学生美术创作的学情进行分析和研究。笔者发现创作课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还是个薄弱环节,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创作时常启而不发,互相之间相互抄袭,相互雷同,不少学生随年龄的增长却越来越惧怕创作。并从中分析影响学生创造能力因素有两方面:一、家庭、学校对美术创作的轻视二、美术创作中体现出的学生个体差异。第三章:针对调查结果,笔者尝试在美术创作课中应用多种的教学方法与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并结合教学实践和案例进行论述。第四章:结合学生特点,笔者用大量的教学案例论述了教师从各个方面来指导学生美术创作的多样性实践与探索:(一)、通过“实物写生”课、“图片写生”课、“记忆创作”课来引导学生获取创作素材:(二)、通过“联想创作”课、“想象创作”课来激发创造欲望。(三)、对美术创作的表现手法进行探索,并提出在进行美术创作时应对表现手法、材料进行灵活多变的综合运用。结论:主要叙述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和对中小学生美术创作实践与探索进行总结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