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密茨新现象学对身心问题的新解法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体与心灵的二分问题是长时期以来困扰着许多哲学家的重要难题。从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开始,较为系统的肉体——灵魂二分的学说开始形成了。到近代的笛卡尔提出了心灵实体的概念,心灵与身体的关系问题开始在认识论层次出现,表现为主体如何通达客体。斯宾诺莎对于身体的重视推动他尝试通过“一体两面”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但由于他始终没有跳出内心世界的牢笼所以失败了。现象学哲学家也纷纷尝试解决这一问题,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海德格尔的此在生存哲学、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其中不乏有真知灼见,但都不能说很完美的解决这一问题。德国现当代哲学家赫尔曼·施密茨在批评借鉴以往对于身心问题的解答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创建的新现象学学说对身心问题进行了新的解答。施密茨对身心问题的解答首先是从对“身体”概念的重新定义开始的。他的身体概念完全不同于以往被剥离了心灵的“肉体”概念,而是现象学意义上的身体,他以新的方式解读我们的身体与世界的交往方式,通过人的身体知觉和情感引发的情绪震颤来研究处身情态。之后他又重新定义了“情感”,认为情感不仅作为新现象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在对于施密茨最终对心灵的消解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他将情感看作是身体之外的,但是能被身体感受到的类似于氛围的东西,使情感可以成为可以被知觉的对象。新现象学的另外一部分是身体动力学,也就是身体是怎样脱离心灵的“指引”而动起来的。也正是身体动力学的,基于情境存在论基础上的入身交流给予了身体以与世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才能解决身心问题在认识论方面的倒影,即主客二分问题。施密茨的新现象学思想具有很多创新之处,他在继承发展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的基础上,对身体价值的找回,以及如何通过情境将人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统一于主体内的思想对于现象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对身心问题的解决思路也行之有效,是对于解决身体与心灵二分问题的很有意义的尝试。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切除术后早期使用胸腺肽a1(TSa1)对患者细胞免疫和肝功能的影响,为TSa1在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4年4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接受肝切除术的665例HCC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按HCC患者术后一周内是否给予TSa1治疗及使用情况分为四组:A组199例患者术后未给予TSa1治疗;B组376例患者术后第1、4d给予TS
肾间质纤维化是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病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病(ESRD)最终途径和病理基础,肾脏病的预后往往取决于肾小管间质的损害,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决定了慢性肾脏病(CKD)发
随着玻璃制品的广泛应用,市场对玻璃制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玻璃模具是玻璃制品成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设备,玻璃模具质量直接决定了玻璃制品的生产质量与产量。玻璃模具
两参数广义指数分布自从由Gupta和Kundu提出以来,就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并得到了广泛地研究,该分布能更好地拟合某些寿命数据,在航空、工程、医学和生物科学等诸多领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