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是当前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实现教育公平首要的就是实现区域间、城乡间及校际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实现西部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充足,其实也是一个实现教育资源配置公平与效率的问题;三者具有内在统一性,共同体现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优劣。
当前,我国西部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依然存在不充足、不公平及无效率问题。它们主要表现为西部多数省区教育投入没达到当地GDP的4%,部分省区还没达到财政支出的15%;西部各省教育支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异各不相同,县域间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差异较大;农村教育经费存在不完全到位的现象,西部农村小学留级率较高等。
造成这一现状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原因分别是:政府间财政责任博弈产生的“柠檬效应”和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的产生的“挤出效应”;省级政府对县级政府无差别的转移支付和县级以上政府对城乡教育财政供给的不均衡;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多层管理和基层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预算缺失。而造成上述教育财政体制问题的根源是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公共选择、合约及交易成本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对西部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进行改革。这一改革必须坚持事权对应原则和社会效用最大化原则,具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和强化省级政府的教育责任;二是,建立以县为单位有差别的转移支付体制和实施城乡教育财政供给积极差别化政策;三是,构建简捷高效的教育财政筹资与管理体制和建立基层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经费预算制度。总之,本文拟构建的是“省统筹,省管理”的以省为主的西部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