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政治与教育

被引量 : 15次 | 上传用户:yjj_2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政治与教育是教育思考和研究的关键性概念。传统教育学、教育政治学及其教育文化学对于教育、文化与政治三者关系的思考和研究,虽有澄明亦有遮蔽。“文化政治学”作为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文化研究”新路向,为我们重新审视和认识文化、政治与教育关系提供了新视角。本论文立足对中国“文化大革命”和法国“五月风暴”的比较分析和教育思考,通过对北大百年教育史实转换的“文化基底”、“教育努力”和“政治裁定”的个案分析,尝试从文化与政治的交错视角对教育、文化和政治的关系做进一步的阐释和说明。第一部分引言和绪论引言通过对中国“文化大革命”和法国“五月风暴”的比较分析,考察两者相似背后的不同实质,进而阐明文化政治新路向对教育研究的启迪;绪论主要对论文的研究缘起、文献评述、理论基础、总体框架做必要说明。第二部分包括第一至四章第一章文化政治学的意义辨析和批判。主要从文化研究的政治学新路向、西方文化政治研究辩争以及文化政治研究的中国维度等方面,对文化政治学研究的基本要义、立场论争和中国语境化等问题进行阐述。第二章教育的文化思考及其批判。立足教育的文化阐释视角,通过对教育概念、要素和个案的文化分析,对清末民初教育实践(京师同文馆)的文化“认同与抵制”阐明,尝试从“文化的维度划分”、“官民的态度区分”和“总体的影响格局”等方面深化既有的教育文化理论。即教育传承的文化存有着“工具抑或价值性知识”的两维划分,同一的教育文化选择可能蕴含着“官方抑或民间”的两种态度,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可能存在着“制约抑或促进性作用”的两种可能。第三章教育的教育选择及其困境。立足教育的独立运动视角,通过对教育独立思想的理析,对民国教育独立实践(北京大学)“教育改革与现实困境”描述,尝试从“内涵与分层”、“权利与权限”等维度深化既有的教育独立理论。即教育独立思想,需从“摆脱限制(政治)、寻求支持抑(经济)或谋求自主(文化)”等方面进行内涵界定,从“谁的(行为诉求主体)”与“何种(行为诉求内容)”等方面进行主体分层,从“可能”与“界限”等方面进行权限划定。第四章教育的政治干预及其批判。立足教育的政治维度,通过对教育与政治的概念勾连和不同演进路向分析,对新中国教育(1949-1976北京大学)“政治转向与转身”的揭示,尝试从“边界、向度和层而”等方面深化既有的教育政治理论。即功能设定上注意边界的“泛化”与“窄化”,权益诉求上关注“权力”与“权利”的不同向度,问题论域上体现“宏观”与“微观”的层面共存。第三部分结语与后记结语主要基于批判教育与文化政治研究的相似立场,并借助微观政治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学理批判,进一步阐明可能的“教育文化政治学”阐述的中国化问题。后记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实际,对论文写作过程做简要说明。
其他文献
现代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一种面向未来的学习力,影响学习力的因素很多,顺应力被研究者视作提升学习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顺应力是人们在遭遇困难和压力等不利因素
背景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是导致人口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主要原因之一。TBI后引起炎症联锁反应导致继发性脑损伤,其中炎症反应被认为是关键因素之一。TBI后
在消费者行为研究领域,如何预测消费者购买行为一直是研究者的研究难题。围绕着这一问题,学者们进行了许多研究,试图找出态度与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大都是
高校是科技人力资源培养的核心部门,也是进行知识创新、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基地,高校的科技活动在我国科技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而高校各项科技活动围绕的中心就是科研课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二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残酷的一次战争,中国战场、欧洲西线战场、苏德战场、北非战场、太平洋战场、东南亚战场
报纸
<正>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进入小学语文课程,或成为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或被教师选为补充读物。然而教师在教学儿童文学作品时往往忽略了作品的阅读对象
2015年4月2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第二次宣布为某公司合规部门的员工发放超过100万美元的奖金,以奖励其提供信息帮助SEC针对举报者所在公司采取执法行动。事实上,这也
研究背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广泛用于恢复病变冠状动脉前向血流的主要方法,已成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基石。它可使狭窄或梗死
在现行的对外汉语教材,尤其是初级教程中,汉语生词多用英文加以注释。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关联词汇之间存在语义、语法和语用的差异,外加文化背景大相径庭,给汉语生词英文译释
伴随着中国与全球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与日俱增,“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掀起,上世纪80年代,“对外汉语”这门综合性学科便应运而生。国内专家学者们对这门学科的研究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