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往今来,社会给予男性的成就期望远远大于对女性的期望,致使男性在社会中会承担更多的压力,多数父亲为了工作往往会缺席孩子的成长过程。在以往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研究中,各领域的研究者往往把青少年与母亲链接在一起,研究母亲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重大影响,却鲜有研究者把关注点放到父亲对青少年的重要影响上。实际上,从20世纪60年代父亲参与教养研究兴起之后,许多研究都证实了,父亲和母亲均具备对孩子的抚育性,并且和母亲共同参与了许多教养孩子的活动,甚至在一些家庭,父亲是孩子的主要照顾者。Atkinson等曾经指出,父亲的角色正从供养者到养育者的角色转变,父亲在生理上和情绪上是能够参与到孩子的教养当中的,父亲能够经常为孩子提供多种形式的情感和身体方面的照顾。本文从初中生家庭入手研究父亲参与孩子教养的现实情况,了解父亲在观念和行为方面参与孩子教养情况,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方面研究影响父亲参与教养的因素,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综述以及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收集及整理,明确了研究方向,将调查对象确定为初中生家庭的父亲,并且证实了研究的创新性和可行性。第二部分是研究设计,主要包括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对问卷结构的阐述。本研究采用描述统计法研究父亲参与教养观念和行为的实际情况,并且采用相关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研究影响父亲参与孩子教养的影响因素,并从数据中总结结论。第三部分是父亲参与初中生教养的实际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在中观和宏观影响因素上,家庭支持、夫妻关系、大众传媒和社会支持都和父亲参与教养水平呈正相关,尤其是对父亲参与教养的行为呈正相关;从微观方面来说,孩子的年级与父亲参与教养的水平几乎没有相关性;父亲的文化水平越高、工作越稳定、收入水平越高,其参与孩子教养的水平一般较高;居住地、孩子数量、孩子学习水平与父亲参与生活照料、学业监督、情感表达、间接投入和自我提升方面的教养呈负相关;孩子的性别与父亲参与规则教导、间接投入的教养呈负相关。第四部分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的建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本研究认为,从父亲方面来说,不仅要提高自身素养,还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养效率,并且主动向孩子表达情感;从家庭支持方面来说,夫妻双方需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各个成员也要支持父亲的教养行为,形成相互扶持的家庭系统;社会相关部门也应该担负起各自的职责,从互联网的宣传和线下培训课程等方面入手,为父亲参与教养提供可靠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