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杆状病毒是一类具有双链环状的DNA病毒,基因组大小约80-180kb,专一性感染节肢动物,包括鳞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在它生活周期中,存在两种病毒粒子形态:一种是出芽型病毒粒子BV,主要介导昆虫体内细胞间的感染;另一种是包涵体病毒粒子ODV,主要介导昆虫个体之间的感染。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AcMNPV)作为杆状病毒的模式病毒而被广泛研究。杆状病毒感染与宿主肌动蛋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杆状病毒感染的早期,病毒进入细胞后立刻引起细胞质内肌动蛋白的聚合,协助病毒核壳体进入细胞核;病毒感染晚期,杆状病毒可以诱导宿主核内肌动蛋白的聚合,辅助新生病毒核壳体装配。杆状病毒感染诱导的宿主肌动蛋白聚合主要由病毒编码的N-WASP同源蛋白P78/83激活宿主细胞内的Arp2/3复合物,进而引起肌动蛋白单体(G-actin)聚合成为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然而P78/83的功能调控方式以及宿主核内肌动蛋白聚合所需要的Arp2/3复合物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入核机理尚不清楚。我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杆状病毒N-WASP同源蛋白P78/83的动态调控及意义:我们发现宿主细胞可以通过作用于P78/83的N端1-143位氨基酸序列引起P78/83发生降解;而杆状病毒核壳体蛋白C42则可以通过与P78/83相互作用来稳定P78/83。宿主细胞与病毒之间通过这样两种相反作用,共同维持P78/83的稳定性,从而一起调控由P78/83介导的肌动蛋白聚合。(2)Sf9细胞系中Arp2/3复合物ARPC40亚基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我们克隆了Sf9细胞的Arp2/3复合体ARPC40亚基,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在不同物种中ARPC40亚基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另外我们初步分析了ARPC40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亚细胞分布以及ARPC40与P78/83的相互作用,病毒感染时,ARPC40亚基主要由细胞质转移至核膜的内缘,并与P78/83蛋白相互作用,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Arp2/3入核机制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