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养殖规模与密度的增加,长海县虾夷扇贝亩产持续下降,夏季死亡率增加。影响虾夷扇贝生长的主要因素除种质、养殖密度外,还包括海区环境和饵料,为了解长海县虾夷扇贝养殖区海水环境状况和饵料是否满足虾夷扇贝生长要求,本文于2017年2月~2017年11月测定了该海域的水质环境,同时测定了环境中虾夷扇贝的饵料资源及虾夷扇贝所摄食的饵料情况,为该海区虾夷扇贝的养殖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本实验采用原位方式测定了该海区水质,采用镜检分析该水域水层的浮游植物组成;运用脂肪酸标志法,测定了该海区的饵料资源和消化吸收的饵料组成,主要结果如下:1.实验期间,筏养和底播虾夷扇贝水层水质变化:全年水温变化范围为1.06~24.20℃,盐度变化范围为31.96~34.12,pH变化范围为8.23~8.39,氨氮含量变化范围为0.002~0.057 mg/L,亚硝酸盐变化范围为0.001~0.019 mg/L,硝酸盐含量变化范围为0.011~0.144 mg/L,磷酸盐变化范围为0.002~0.011mg/L。筏养和底播虾夷扇贝水层温度,冬(12-2)、春(3-5)、秋(9-11)季差异不显著(P>0.05),温差范围0.01~0.88℃,夏季(6-8月)差异显著(P<0.05),温差范围0.79~1.53℃。底播层盐度高于筏养层,但冬、春、秋季盐度差异不显著,盐度差范围为0.04~0.36,夏季盐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范围为0.43~0.56。pH、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和磷酸盐呈波动变化,且差异较小。2.筏养和底播层水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49种,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其中硅藻35种,甲藻11种,裸藻3种。筏养和底播水层的浮游植物丰度整体呈波动变化且差异较大:筏养水层最大值出现在2月份,约19.81×10~4个/L,主要优势种为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和具槽直链藻Paralia sulcata,最小值出现在10月份,约1.67×10~4个/L,主要优势种为菱形藻Nitzschia sp.和角毛藻Chaetoceros sp.;底播水层最大值出现在2月份,约15.22×10~4个/L,主要优势种为柔弱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和具槽直链藻Paralia sulcata,最小值出现在11月份,约1.40×10~4个/L,主要优势种为曲舟藻Pleurosigma sp.、长菱形藻Nitzschia longissim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菱形藻Nitzschia sp.。筏养和底播水层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范围分别为0.595~3.933、0.476~3.673,均值分别为2.520、2.500,Pielou均匀度指数范围分别为0.188~0.872、0.184~0.944,均值分别为0.669、0.667,表明该海域并未出现严重退化。与历史资料相比,试验海域浮游植物种类与丰度并未发生显著下降,但甲藻所占比重有所上升,筏养水层甲藻在4、5月份占据绝对优势,底播水层甲藻仅在4月占主导。筏养、底播水层POM和沉积物中硅藻相对含量较高且波动较大;鞭毛藻或原生动物的相对含量较高且波动较小;甲藻的相对含量筏养水层>底播水层>沉积物;细菌相对含量较低,底层POM、沉积物高于筏养层POM;褐藻、大型绿藻相对含量均较低。3.筏养和底播虾夷扇贝主要的饵料均为硅藻类、鞭毛藻类或原生动物,甲藻、绿藻、褐藻次之,细菌最小。虾夷扇贝的饵料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中饵料的可得性,同时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滤食选择性,更偏爱硅藻。相比于筏养虾夷扇贝,底播虾夷扇贝体内硅藻、鞭毛藻类或原生动物的贡献更高且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