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非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症(以下简称支扩),是一组病因异质性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病人主要表现为长期咳嗽、咳脓痰、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其病程长,病变不可逆转,反复感染可严重损害肺组织,使肺功能呈进行性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人们对于该病意识的提高和诊断技术的进步,曾被认为是孤儿病的支扩,其检出率和患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支扩的病理生理学改变表现为粘液纤毛清除障碍,导致气道痰液潴留,引起细菌定植,进而触发以中性粒细胞性炎症介导的气道损伤,支气管异常且持久的扩张,形成“粘液纤毛清除障碍-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气道炎症-结构破坏”的恶性循环。目前支扩的指南强调,气道清理是支扩治疗的基础,同时处理那些可以改变治疗策略的病因(如ABPA,免疫球蛋白缺乏等),然后根据病人“可治疗特征”进行个体化治疗,具体包括吸入抗生素治疗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频繁急性加重患者,口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预防非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定植的急性加重患者。中性粒细胞气道炎症作为支扩的主要炎症类型,目前缺乏直接的靶向治疗策略。可喜的是,近年来直接靶向中性粒细胞气道炎症的治疗策略陆续开展,并在II期临床试验中发现直接靶向中性粒细胞气道炎症可延长首次急性加重时间,并降低急性加重频率,显示出较强的临床应用前景。鉴于抗炎和抗感染治疗直接靶向“恶性循环”的核心环节,逐渐成为支扩的主要治疗策略。在评价这些治疗措施的效果时往往需要评估治疗前后炎症水平及细菌负荷的变化,通常采用治疗前和治疗后单个时间点的炎症水平和细菌负荷水平代表整体情况,这其中的假设就是观测指标的水平是稳定的,即单次炎症指标和病原学评价能够反映整体的炎症水平和感染状态。然而目前尚没有研究评估支扩患者炎症水平和细菌负荷的日间变化情况,而这对于评估治疗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拟通过评估炎症指标和细菌负荷的日间变异,找出最为合适的评估观测指标的方法,为将来准确评估疾病干预的效果提供依据。目的1.探究成人支扩患者稳定期气道炎症水平和细菌负荷的日间变异情况。2.探究观测指标的最优评估方法,以及炎症指标、细菌负荷、疾病特征之间的关联。方法对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的稳定期支扩患者进行前瞻性随访,详细询问病史,收集临床资料,于一个月内对每例入组患者行11次的痰液标本采集(第一周连续随访5次,后每周随访2次),同时记录症状日记卡。通过流式细胞因子微球阵列(CB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检测痰液中的炎症指标(IL-1β,TNF-α,IL-8,Resistin),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 PCR)对痰液细菌总量进行绝对定量,得到每克痰液对应的细菌负荷。以变异系数(CV)评价检测指标的日间变异情况,以循环取均值的方法观测CV的变化情况。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完成了8例支扩患者的随访,共采集痰液样本88份,患者平均年龄为(54.8±9.5)岁,所有患者在纳入研究前一个月和采样期间均处于疾病稳定期,且均未行抗生素和激素治疗。2.炎症指标:所有患者的炎症指标均存在明显的日间变异,IL-1β,TNF-α,IL-8,Resistin组内变异CV值分别为7.4%、7.7%、7.2%、6.2%,患者间细胞因子的水平也存在差异,对应的组间差异CV值为16.7%、21.8%、16.3%、25.4%;通过循环取均值法可以降低炎症指标的组内日间变异度;抵抗素(Resistin)为检出浓度最高的细胞因子,平均浓度为178(95-269)ng/m L,与白介素(IL-1β)呈正相关(r=0.95,P<0.001),与患者肺功能指标和Qo L-B呼吸症状评分呈负相关(r分别为-0.74和-0.72,P<0.05)。3.细菌负荷:患者的细菌负荷均存在明显的日间变异,组内变异CV值为4.7%,组间变异CV值为20.6%,且循环取均值法能够降低细菌负荷的组内日间变异度;细菌负荷与细胞因子和临床特征间无显著关联。结论1.稳定期支扩患者气道炎症水平和细菌负荷存在较为明显的日间变异。2.连续采样取平均值可以降低观测指标日间变异的程度,提高炎症水平和细菌负荷的稳定性。3.Resistin与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可作为支扩疾病严重程度的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