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异体原位非转流肝移植术中使用凝血弹性图进行凝血功能监测,分析术中不同阶段凝血异常的原因,评价针对性药物治疗的效果。探讨新肝期再灌注后凝血紊乱的诱因及相应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48例终末期肝病行异体原位经典非转流肝移植手术患者,年龄30~55岁,ASAⅡ~Ⅲ级,Child B或C级。根据新肝期再灌注后给予鱼精蛋白剂量不同,随机将病人分为P30组(鱼精蛋白30mg);P50组(鱼精蛋白50mg);P80组(鱼精蛋白80mg)。采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麻醉。麻醉诱导后经右颈内静脉插入三腔中心静脉导管。分别于手术开始前(T1)、无肝期再灌注前5min(T2)、新肝期再灌注后5min(T3)及静脉给予不同剂量鱼精蛋白后10min(T4)由中心静脉导管抽取血样同时检测不添加试剂的自然全血及添加肝素酶试剂全血凝血弹性图,记录血标本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从R到K值形成的斜角(Angle)、最大反应幅度(MA)。同时记录患者术中出血、创口渗血情况,患者体温,供肝冷缺血时间及重量。结果:三组患者年龄、体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T1点同正常值相比,三组患者NTEG的K值稍延长,MA值降低,HTEG的结果近似于NTEG组。T2的NTEG与HTEG的K值缩短进入正常范围,与T1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NTEG与HTEG数值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供肝再灌注后,T3的NTEG监测在60min内三组所有全血标本均未形成有效的凝血图形,有46例标本反应为直线。HTEG数据与T1、T2时比较,K值显著延长,Angle与MA值均明显降低(P<0.01)。静脉给予不同设定剂量鱼精蛋白后T4点NTEG的有效凝血图形恢复,NTEG-P30组与NTEG-P50组较之T1、T2点各记录数值(R、K、Angle、MA)均有延长或降低(P<0.01,P<0.05),NP80组数值接近再灌注前水平(P>0.05)。NTEG-P80、NTEG-P50组R值与NTEG-P30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HTEG各记录数值接近再灌注前水平,HTEG-P30组与NTEG-P30组R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异体原位非转流肝移植术中的凝血异常由多种原因造成,不同手术阶段有一种或多种原因为主,TEG对凝血状况的连续监测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凝血异常的原因,指导临床针对性治疗,并可评价治疗效果。新肝期再灌注后凝血紊乱常由于供肝外源性肝素或肝素样物质释放人血引起,给予适当剂量鱼精蛋白可以拮抗肝素活性,改善凝血状况。肝素酶修正TEG可及时监测到这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