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与苏州传统建筑雕饰图式设计比较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li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扬州与苏州传统建筑雕饰艺术发展总体上从属于中国传统建筑雕饰艺术的大环境,但在江南文化的滋养下风格趋同,在图式构成上仍然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区域特征。本文以两地传统建筑木雕、砖雕、石雕的图式设计为切入点,从设计原理、设计美学、设计类型等设计研究领域的内部因素出发,综合设计社会学、设计经济学、设计人类学、设计价值学、设计文化学、设计心理学等设计研究领域的外部因素,力求整体把握研究的方向,系统地、综合地分析两地传统建筑雕饰图式的设计特征,分四个部分建立对扬州与苏州传统建筑雕饰艺术平行比较研究的基本结构。  首先,宏观介绍两地传统建筑的遗存现状,具体分析了两地传统建筑雕饰发生和发展的自然、经济、社会环境。两地传统建筑雕饰技术在以木、砖、石为载体上有着相近的发展轨迹。其中明清两地造园业的兴起为传统建筑雕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际遇,也使两地传统建筑雕饰达到了同期的繁荣。  其次,对两地传统建筑雕饰中的砖雕门楼、隔扇门窗、门洞花窗等图式载体形制与装饰形态要素进行比较。发现两地门楼、花窗的结构形态上有着相异的选择和适应,体现着区域不同的造型特征和审美理念。而隔扇门窗则遵循着相近的表现方式。此外,两地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与组合上也折射出相似的艺术渊源。  再次,选取了两地传统建筑雕饰中大量木雕、砖雕、石雕的经典案例,比较两地传统建筑雕饰在图式构成方面的艺术特色,着重分析两地传统建筑雕饰构图在平面形式、立体形式上的异同以及画面组织与细节处理上存在的本质差异。阐释导致两地传统建筑雕饰风格向“平面化”与“立体化”方向发展的原因。  最后,系统讨论了扬州与苏州传统建筑雕饰艺术的纵向演绎过程,试图探究促进两地传统建筑雕饰风格形成的区域文化艺术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以及解释在徽州风格影响下推动两地传统建筑雕饰艺术形成“南北融合”和“书卷气息”的内在规律。论述了匠师在两地传统建筑雕饰图式影响关系中的催化作用。  本文对扬州与苏州传统建筑雕饰艺术从多角度进行分析的出一些结论。第一,扬州与苏州传统建筑雕饰艺术的发展规律趋近却不趋同,其中区域文化在两地传统建筑雕饰区域风格形成中的作用弥足轻重。第二,区域风格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扬州虽受苏州与徽州影响较为深刻,同时又表现出互为影响的关系。第三,扬州与苏州传统建筑雕饰图式风格的形成是地理、经济、文化、民艺等多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以阿恩海姆的艺术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研究艺术形式动感的心理效应。在探讨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研究形式动感的基本特征,以及形式与表现对象、实用功能的结合问题。本文通过
以中国传统美学出发点,结合西方传统美学,对当代海报艺术进行分析和解读。通过传统美学原理中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命题来说明海报艺术的美离不开人的欣赏,通过马祖道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引发了国人对我国未来城市发展进行的思考。怎样颦造城市形象的独特差别性,从而提升城市空间文化的价值形态成为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我
穿衣戴帽可以说是生活中的琐事,但是对喜好研究思想成熟较早的中国人来说,意识形态对服饰于有着巨大的导向作用,这种作用不但影响它存在的形式,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服饰体系
学位
元阳梯田是哈尼族梯田的典型代表,本文以元阳梯田为研究对象,从设计艺术学的角度进行专项探讨。元阳梯田是哈尼人的主要生产场所,反映了哈尼人的生计方式,体现了哈尼人传统的设计
期刊
高更作为后印象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其作品的艺术语言有明显的抽象化倾向。在传统观点看来,抽象是由于人们对规律性的渴望,通过理性介入而为自身创造的形式。但从对高更的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