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7月IPO重启之后,中国IPO市场又进入了一个活跃的阶段,据新华社来自纽约泛欧交易所北京代表处报告显示,2010年1月全球资本市场通过IPO方式实现融资112亿美元,其中中国以61亿美元排列第一,中国IPO数量和融资总额方面继续保持全球领先。与此同时,中国股市新股发行价格高、市盈率高、超募比例高的“三高”现象也在继续。中小板块的表现也是如此,新股破发现象很明显,该现象在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之后依旧没有改善,可见政策改革尚未实现合理的IPO定价机制,所以建立合理有效的IPO定价模型使之与IPO发行政策相呼应非常迫切。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IPO定价理论与模型以及绩效评价理论与模型,结合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IPO定价的现状研究和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特点,分析中小板上市公司IPO定价的影响因素,借鉴可比公司模型和三因子模型理论,总结出将市盈率和市净率相结合的基准定价模型。运用统计上的相关性分析法确定指标,用熵值法给指标确定权重,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于该模型,并考虑了一定的抑价率后得出拟合发行定价模型。
本文以2009年6月重启IPO之后在深市中小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医药行业的14家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作者收集了样本公司的财务数据和其他有关经济资料,按照所建立的定价模型进行计算,得到样本公司的拟合市价和拟合发行价。通过比较拟合发行价与实际发行价,证明了中小板上市公司新股发行价偏高的现状确实存在;通过比较拟合市价与市价,发现两者差异率较小,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拟合市价模型和拟合发行定价模型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