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求艺术至上、重视感官享乐的上海唯美主义思潮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对它的研究或者将其和京派唯美主义混杂在一起,或者仅仅停留在对个别作家或个别社团的解读上,从而缺乏一个整体上的观照。本文主要在梳理上海唯美主义思潮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分析其主要特征,研究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唯美主义不仅是一种艺术主张,也是一种生活方式。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都市文化语境中商业性和消费性的特点为唯美主义在上海的产生提供了精神土壤。唯美主义对瞬间快感的追求、享乐至上的生活方式很容易在上海这个商业文化浓厚的氛围里得到认同。随着域外唯美主义思潮的引进,早期创造社打着“为艺术而艺术”的旗帜,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中的颓废因子以及后期新月派对美的探索都饱含着某些唯美主义的特质,而张竞生关于“性”与“美”的宣言则推动了唯美主义运动的生活化,他们共同拉开了上海唯美主义思潮的帷幕。到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上海唯美主义思潮进入了它的鼎盛期。邵洵美、滕固、章克标等一批围绕着狮吼社和金屋书店的作家群体,公开宣扬要从丑恶中寻出美的,从苦闷中寻出愉快的,体现出鲜明的唯美主义倾向。与此同时,创办幻社的叶灵凤,《真美善》杂志社的曾朴父子以及绿社的朱维基、芳信、林微音等,将文学的感官化和颓废情调当做是共同目标,把声和色、火与肉当作是自觉的艺术追求,带领起一个具有独特品味的唯美主义文学浪潮。而在1930年代的新感觉派、现代诗派以及1940年代徐訏、无名氏为代表的后期浪漫派作家身上,唯美主义体现出向现代主义过渡的特征。颓放不羁、重视感官享受这是上海唯美主义者创作中呈现出的共同趋向,也是他们与京派唯美主义者理性节制超脱,注重精神情趣享乐特征的不同之处。上海唯美主义与左翼文学思潮之间作为不同阶级、不同立场的代表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在和京派唯美主义的对比中,在与左翼文学思潮关系的探讨下,更能清晰地展示出上海唯美主义思潮的意义和价值。上海唯美主义思潮是一个内涵丰赡的研究课题,它不但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创作实绩,而且对新时期文学也有着重要影响。在回归艺术本身、对艺术自身规律的探索中,许多作家大胆借鉴上海唯美主义思潮的精神,出现了一批带有唯美倾向和唯美气息的文学创作。总的来说,在欧风美雨沐浴下成长起来的上海唯美主义思潮曾经以其强烈的感官色彩和颓废精神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占据了引人瞩目的地位。它用“美”来作为反传统、追求个性自由的工具,显示出与“五四”启蒙精神的契合;它以审美的形式呈现日常生活、在颓废中带有的荒诞体验,无不蕴含着某些现代主义的质素,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产生发展起到过引导作用;而它对文学审美性的强调则彻底将文学从政治和道德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些都对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