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体系、实现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加强土地流转管理,规范土地交易行为,不仅有利于缓解中国人多地少的尖锐矛盾,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用,而且有利于城镇化的发展,对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背景下,从现行制度下组织和个人的行为出发,分析土地流转中个体和组织的相关行为,借助博弈论和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试着探讨土地的资源是否得到有效合理的运用,现行制度是否能给社会带来福利最大化,是否能够按照政策的本意存在(存在均衡),并针对现实的情况,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全文共分六个部分,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阐述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概括本文的研究内容,说明文章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土地流转行为的基础理论。首先介绍有关的土地产权理论,然后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行为理论和博弈论。第三部分:宏观主体的分析,分析土地流转中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行为。政府是我国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各微观主体的活动的落脚点,为下面各个土地流转中参与主体行为博弈提供制度环境。第四部分:分析集体土地流转中的参与主体行为博弈,集体土地的合理流转是城镇化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分别讨论征地和集体内部的流转行为博弈。第五部分:分析国有土地流转中的参与主体行为博弈,国有土地的流转是否有效关系到城镇化的顺利进程,此部分有开发商与被拆迁者,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开发商与消费者,以及三者之间的行为博弈。第六部分:总结。通过分析土地流转中主体行为,指出我国目前土地利用不合理、利用效益低下,导致大量宝贵的土地资产闲置和浪费的一些现象的原因,同时也指出城镇化进程中的障碍所在,最后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