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落实贯彻垃圾分类是践行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必要任务。近年来,“垃圾围城”对城市垃圾处理及发展可持续型社会造成了严峻危机,这一社会现实加强了由政府主导的传播工作的紧迫性。基于垃圾分类传播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以及当前该领域内传播学研究的缺失,本研究拟通过探讨政府垃圾分类传播策略及其效果,在助力政府完善传播策略的同时,填补现有研究缺失。本次研究以厦门市垃圾分类传播工作为样本案例,采用质化研究方法,以政府基层单位、垃圾分类督导员和普通市民为研究对象,围绕传播策略、传播效果及居民垃圾分类行为影响机制三项研究问题,深入生活社区展开田野调查。基于田野调查所获质化数据,本研究首先描述分析了现行传播策略及其效果;其次,以计划行为理论为理论指导,采用扎根理论深入探索了中国语境下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机制;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厦门市垃圾分类传播方案优化问题进行预测性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结果:第一,从传播特征、传播策划和策略类型三方面勾勒出厦门现行传播策略的现实轮廓。第二,从信息达到、卷入程度、政策理解、分类意愿和能力五方面展示了现行传播策略的实际效果。第三,通过扎根浮现,本次发现了计划行为理论中的原始要素在中国语境下的内涵;本次还发现了新的要素,如环境态度、责任归属、政府信任、身份认同、人情压力以及社会人口特征在居民垃圾分类行为机制中的作用。第四,根据行为影响机制,深入个体心理层面对传播策略的有效性进行判断,并从传播渠道、传播频率、传播内容、传播诉求及配套措施五方面提供传播策略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