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员肖金成、王青云共同调查发现,我国资源型城市共118座,大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涉及总人口1.54亿人。煤炭城市多数拥有非常丰富的人文资源,只是在注重经济建设时期一味地强调了生产资料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而忽视了旅游资源的深入挖掘,造成对生产资料性资源的过分依赖,损害了煤炭城市的旅游形象。煤炭城市转型不只是一个国家级的难题,更是一个世界级难题。面临新的抉择,大同发展旅游业成为进行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原有的城市形象已很难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增长。有必要对其进行提升。另外我国区域旅游目的地的不断发展,客源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不同旅游地形象直接影响旅游者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旅游形象、旅游形象策划、旅游形象定位设计等概念已受到广泛关注。塑造“一个能够唤起共鸣和个性化”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对于大同这座煤炭城市参与旅游竞争及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采用了比较研究、系统分析、实证考察、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以煤炭城市转型为背景,运用系统理论、旅游形象设计、旅游意向等基础理论,对大同旅游形象进行刨析,运用旅游形象CIS概念建立一种以存在问题与原因——借鉴模式——形象定位设计——推广对策建议为轮廓的旅游地形象设计的新模式,给其他同类城市提供一种可选择范式。把旅游形象研究置于多学科理论视野之中,以一个全面旅游地形象塑造的理论框架为基础,探讨大同旅游形象塑造、大同定位设计,以达到大同旅游形象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本文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顺序来构架文章结构。绪论主要交代选题依据、比较和界定几个概念——“煤炭城市、旅游形象、大同”,提出了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综述着眼于近几年国内外相关研究,从“煤炭城市”“旅游形象”两个角度梳理有关内容,对煤炭城市旅游形象研究建立起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体系。通过CNKI遴选了1998-2008年间的相关研究,并进行了评述。分析大同旅游形象存在问题及原因,借鉴中外同类型城市的旅游及旅游形象发展模式,进行大同旅游形象定位与设计。最后总结了大同城市转型必须进行旅游形象研究,展望了CIS引入旅游形象研究的实现途径,以及其在旅游形象研究中的应用前景。提出了多学科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现实和历史结合三个值得后续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