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跳马一直以来是我国在世界各个大型体操赛事当中的一个优势项目。落地在跳马项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运动员往往在落地阶段受伤的几率较大,且主要集中在下肢。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跳马落地阶段的部分运动学指标进行研究,探究跳马落地动作的关键运动学指标以及可能对运动员造成伤病的潜在影响因素。为跳马训练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在2017年和2018年两次全国体操锦标赛和一次全运会上男子跳马单项决赛中的部分运动员(共18例样本)。比赛现场使用两台日本生产,型号为“CASIO EX-F1”高速摄像机进行拍摄,拍摄频率为250Hz,用PEAK三维框架进行标定,使用三维运动分析软件“Simi Motion”对所拍摄图像进行解析,将解析后所得到的数据用低通滤波进行平滑处理,截断频率为8Hz,导出数据;用Excel 2007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Origin8.1绘制图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两名运动员分别完成使用频率高的且难度系数相同类型不同的两个动作“前手翻接直体前空翻转体900°”和“直体笠松转体720°”,前者的落地缓冲时间、重心高度变化以及下肢关节角度变化要明显高于后者。运动员受第一腾空需要转体的影响,后者的重心最大高度要略高于前者,但重心的净高度(即运动员离马的一瞬间到重心达最高点时这一阶段重心所上升的高度)是大致相同的。2.同一名运动员完成难度系数为5.6的动作“前手翻接直体前空翻转体900°”时,落地缓冲时间、重心高度变化、重心最大高度以及髋关节和膝关节角度这几项运动学指标变化均大于完成难度系数为5.2的动作No.175“前手翻接直体前空翻转体720°”。3.跳马运动员的重心高度变化呈抛物线趋势;落地缓冲时间与重心高度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对比“前手翻组”和“侧手翻组”可以发现在落地瞬间,下肢各关节左右两侧角度差别不大且“侧手翻组”普遍大于“前手翻组”。在下肢关节角度变化中,“前手翻”组普遍大于“侧手翻组”,并且两组中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别较大。对比两组的重心高度变化,“前手翻组”的重心高度最大值,落地瞬间重心高度和重心最低高度均大于“侧手翻组”。两组数据中共同的特点是两组各关节角度变化平均值“膝关节角度变化>髋关节角度变化>踝关节角度变化”。研究结论:运动员在完成同类型不同动作时,所做动作难度系数越高,越应提升最大腾空高度,以便下肢各关节有更充分时间和空间进行落地缓冲;运动员在完成“侧手翻类”的落地动作时下肢的各关节普遍比“前手翻类”更加舒展,缓冲更加充分,并且在下肢关节中,膝关节所承受的缓冲作用最大,应重点加强对膝关节的保护;高水平运动员对身体控制能力较强,落地前下肢关节舒展且落地平稳,身体左右姿态基本对称,下肢各关节的左右两侧受到的冲击分布相对较为平均,对下肢各关节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