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脑室注射orexin-A对大鼠昼夜摄食影响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ong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侧脑室注射orexin-A对大鼠昼夜摄食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侧脑室(前囟后1.0mm,旁开1.5mm,颅骨表面下4mm)埋置套管,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大部分,分别给予单次侧脑室注射、连续侧脑室注射和外周注射。单次侧脑室注射大鼠随机分为8:00 Am侧脑室注射2.5 nmol/10μL Orexin-A,8:00Am侧脑室微量注射7.2 nmol/10μL Orexin-A,8:00Am侧脑室微量注射24.5 nmol/10μL Orexin-A,8:00Am侧脑室微量注射10μL NS,18:00侧脑室微量注射24.5 nmol/10μL Orexin-A,18:00侧脑室微量注射10μL NS,24:00侧脑室微量注射24.5 nmol/10μL Orexin-A,24:00侧脑室微量注射10μL NS,8:00Am侧脑室注射Orexin-A+侧脑室微量注射24.5 nmol/10μL Orexin-A,8:00Am侧脑室注射Orexin-A+侧脑室微量注射10μL NS。连续侧脑室注射大鼠随机分为侧脑室微量注射18 nmol/10μL Orexin-A及侧脑室微量注射10μL NS,于每日上午8:00和下午15:00给药,连续给药8天,外周给药大鼠分为尾静脉注射5 mg/kg/200μL Orexin-A,尾静脉注射200μL NS,皮下注射18 nmol/50μL orexin-A,皮下注射50μL NS,连续注射8天,在给药期间给予各组大鼠充足的饮食和水,观察测量大鼠24小时内各阶段的摄食量以及相应生化指标,并比较其差异。结果:上午8:00侧脑室微量注射Orexin-A,给药后1 h时,只有注射7.2 nmol Orexin-A组和24.5 nmol Orexin-A组大鼠摄食量显著增加(P<0.05),而给药后的2 h和4 h时,各组大鼠的摄食量均增加(P<0.05),且呈显著剂量依赖关系(P<0.05~0.01)。与NS对照组相比,下午6:00侧脑室微量注射24.5 nmol Orexin-A,大鼠在各时间点的食物摄入量均无显著改变(P>0.05);与NS对照组相比,在夜间24:00侧脑室微量注射24.5 nmol Orexin-A,注射后4小时内大鼠摄食量显著高于(P<0.05);但注药4h之后,该差异消失(P>0.05)。在上午8:00,侧脑室微量注射24.5 nmol orexin-A,大鼠24小时总食物摄入量无显著改变(P>0.05);与NS组相比,侧脑室微量注射Orexin-A后的4小时内,大鼠食物摄入量增加(P<0.05),在随后的8小时内大鼠食物摄入量显著降低(P<0.05)。与NS对照组相比,连续侧脑室微量注射Orexin-A(18 nmol/day)的第2天,大鼠24小时累计食物摄入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Orexin-A可使大鼠光照期(08:00-18:00)的摄食量显著增加(P<0.05),而夜间(18:00-08:00)摄食量明显减少(P<0.05)。与NS对照组比较,在连续侧脑室微量注射Orexin-A的第8天,大鼠24小时累计食物摄入量显著降低(P<0.05),但Orexin-A可使大鼠光照期(08:00-18:00)摄食量显著增加(P<0.05),黑暗期(18:00-08:00)摄食量明显减少(P<0.05)。但连续侧脑室微量注射Orexin-A 8天后,大鼠体重、脂肪垫重量(肾周和附睾)和棕色脂肪组织温度均无显著改变(P>0.05),血糖、血浆瘦素、胰岛素、皮质酮和醛固酮水平也无显著改变(P>0.05)。与NS对照组相比,大鼠尾静脉注射5 mg/kg orexin-A,大鼠注射后1 h、2 h、4 h和24 h摄食量均无显著改变。与NS对照组相比,连续8日皮下注射18 nmol/10μL orexin-A,给药前和给药后第5日和第8日大鼠摄食量均无显著变化。结论:中枢微量注射orexin-A对大鼠摄食的调控具有昼夜节律性,而外周注射orexin-A对大鼠摄食的调控不具有昼夜节律性。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是使人类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环球疾病,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 mellitus,T2DM)占大部分比例。2型糖尿病病因错综复杂,遗传和环境等多方面
目的:原核表达(pET28a-TPM)日本血吸虫磷酸丙糖转移酶(Sj-TPM),免疫BALB/c小鼠,观察其在小鼠抗血吸虫感染中的免疫保护作用,寻找新的血吸虫疫苗候选分子。方法:IPTG诱导表达p
目的:橙皮素(Hesperetin)柑桔属中存在的一类天然类黄酮化合物,具有抗炎症,抗氧化,抗变态反应,保护心血管和抗肿瘤等药效作用。其主要来源于橙皮苷的水解,其糖苷在人肠道菌群作用下水解生成橙皮素而发挥作用。在药材陈皮、青皮、枳壳中含量也很高,是其中主要的药效活性成分之一。研究发现橙皮素对改善阿霉素在大鼠体内毒性有明显作用。但是对肝癌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国内外未见相关报道。本实验通过观察橙皮素单体
随着新药不断上市及对药品安全性的日益重视,作为药物非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遗传毒性检测,其检测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开发成了当务之急。遗传毒性研究包括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
神经接口(Neural interface,NI)是大脑(包括人脑、动物脑、体外神经细胞)与外部设备(如计算机、电子设备或机械装置)间实现交互性通信与控制的功能接口。按侵入方式不同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