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虫的体内特别是肠道存在各种各样的共生菌,它们与宿主协同进化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蜜蜂的肠道内也存在多种多样的共生菌,对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的肠道菌种类及其拮抗蜜蜂病原细菌已有报道,也有学者开始研究东方蜜蜂(A.cerana)相关的肠道菌,但中华蜜蜂(A.c.cerana 的肠道有益共生菌的具体种类、生长特性,以及它们对中华蜜蜂的影响还少有研究。本实验选用乳杆菌和双歧杆菌选择性培养基从中华蜜蜂成年工蜂中肠分离有益共生菌,并检测这些菌株对蜜蜂的安全性及菌株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还研究了在不同饲料及不同剂量的东方蜜蜂微孢子虫(Nosemaceranae)侵染情形下,中华蜜蜂成年工蜂的累积死亡率、东方蜜蜂微孢子虫感染情况及对工蜂肠道菌群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中华蜜蜂成年工蜂的中肠分离到24株菌株,依次命名为Acc-1~Acc-24,其中从乳杆菌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到13株株菌(Acc-1~Acc-13),从双歧杆菌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到11株菌株(Acc-14~Acc-24)。24株菌株经革兰氏染色、16S rDNA序列分析及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发现菌株Acc-3、Acc-4、Acc-5、Acc-6、Acc-7和Acc-9 属于肠膜明串珠菌葡聚糖亚种(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subsp.dextranicum),菌株 Acc-10、Acc-11 和 Acc-12 属于假肠膜明串珠菌(L.pseudomesenteroides);菌株Acc-1、Acc-2、Acc-8 和 Acc-13 属于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菌株Acc-14~Acc-24 属于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marcescens),其中菌株 Acc-14 和 Acc-15属于S.m.subsp.sakuensip.2.两株粘质沙雷氏菌Acc-19和Acc-24给中华蜜蜂工蜂接种1×107个/蜂,室内饲养的前4天,工蜂累积死亡率近8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接种明串珠菌Acc-11和乳杆菌Acc-13的工蜂,饲养8天后的累积死亡率与对照组接近,均低于20%,且与对照组无显著性(P>0.05)差异,说明实验分离得到的乳酸菌对中蜂工蜂是安全的,而粘质沙雷氏菌对蜜蜂有毒性。3.测定了 8 株乳酸菌(Acc-1、Acc-2、Acc-3、Acc-4、Acc-8、Acc-10、Acc-11 和Acc-13)在真空压缩袋、5%CO2和厌氧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曲线,发现MRS培养基比YGPB培养基更适合菌株的增殖培养。8株菌在MRS培养基的增殖速度从高到低为真空压缩袋培养、厌氧培养,8株乳酸菌在5%CO2培养条件下几乎不生长。4.考察了不同饲料(50%蔗糖液、蜂粮)和不同东方蜜蜂微孢子虫接种量(5000 spores/bee、50000spores/bee)对中华蜜蜂成年工蜂的累积死亡率和中肠菌群丰富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50%蔗糖液的中华蜜蜂工蜂的累积死亡率高于饲喂蜂粮的;发现15日龄时东方蜜蜂微孢子虫接种量相同(5000 spores/bee或50000 spores/bee)的情况下,取食蜂粮的中蜂工蜂,中肠东方蜜蜂微孢子虫数量显著高于取食50%蔗糖液的(P=0.007和P=0.021)。对中蜂工蜂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发现中蜂工蜂的肠道菌主要由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组成,饲喂蜂粮的中蜂工蜂肠道微生物的丰富度高于饲喂50%蔗糖液的,感染东方蜜蜂微孢子虫的中蜂工蜂的肠道微生物的丰富度高于未感染的。不同饲料与感染东方蜜蜂微孢子虫会对中蜂工蜂的中肠乳酸杆菌占比产生影响,随着东方蜜蜂微孢子虫的侵染时间的增加,中蜂工蜂中肠乳酸杆菌的占比会下降,在饲料是蜂粮的中蜂工蜂中特别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