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眼组织胞浆菌病及病理性近视等眼部多种致盲性疾病,其共同病理改变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生成。CNV的生成包括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和血管发生(vascularization)两种形式,前者指原位血管细胞参与形成新生血管,后者则为骨髓来源细胞(BMCs)分化的血管细胞参与形成新血管的过程。炎症、缺氧和应激损伤等多种因素,均可影响CNV的发生与发展。糖尿病是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可导致全身多个组织器官损伤。在眼部,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DR基本的病理变化为微血管病变,在疾病晚期常表现为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AMD是最常见的以CNV为病理特征的疾病,在新生血管形成的诱发因素及病理改变等方面,与DR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有流行病学研究提示,糖尿病可能是AMD(尤其是新生血管性AMD)发生与发展的又一危险因素。我组前期研究显示,高血糖加重CNV的严重程度,并可促进BMCs趋化至CNV并参与新生血管的发生。然而,由于所采用的细胞学和组织学的研究方法存在局限性,因此尚未能在造模后多个时间点实时、动态观察高血糖对BMCs参与CNV发生与发展的影响。在体生物发光成像(BLI)是一项新兴的分子影像学技术,具有无创、高灵敏度及可实时观察等优点。虽然我组已将BLI用于BMCs参与CNV发生与发展过程的动态观察,但尚未实时监测高血糖条件下BMCs是如何参与CNV的发生与发展。目的:应用BLI、组织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动态观察CNV造模后不同时间点高血糖对BMCs向眼部的趋化以及对CNV的影响。方法:获取荧光素酶-绿色荧光蛋白(Fluc-GFP)双转基因小鼠的BMCs,采用尾静脉注射移植给野生型C57BL/6J小鼠构建嵌合体,嵌合度>85%的小鼠纳入实验。参与实验的动物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血糖嵌合体小鼠(Normal)组、高血糖嵌合体小鼠(DM)组、正常血糖嵌合体小鼠CNV(Normal+CNV)组、高血糖嵌合体小鼠CNV(DM+CNV)组及接受Co60照射但未行骨髓移植的野生型C57小鼠为阴性对照(Control)组。其中高血糖模型的建立,采用腹腔内链尿佐菌素(STZ,50mg/kg,连续5天)注射,血糖浓度>15mmol/L者视为糖尿病模型小鼠,而正常血糖嵌合体小鼠不进行注射。另采用532nm倍频激光视网膜光凝法诱导CNV。各组模型构建成功后:(1)采用IVIS Kinetics小动物成像系统,于CNV建模后第1、3、5、7、14、21和28天,对5组小鼠的眼部发光信号进行BLI动态检测;(2)CNV造模后第7天剥取小鼠脉络膜组织并制成匀浆液,以体外荧光素酶定量测定Normal+CNV组和DM+CNV组小鼠眼部荧光强度,通过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RLU1)、海肾荧光素酶活性(RLU2)和RLU1/RLU2(即RIOT)测定小鼠眼部CNV的BMCs数量;(3)CNV模型建立后,分别在第1、3、5、7、14、21和28天脱臼颈椎处死小鼠,制备视网膜脉络膜组织切片行HE染色,比较Normal+CNV组和DM+CNV组小鼠CNV的长度和厚度;(4)CNV建模后第7天行脉络膜铺片,比较Normal+CNV组和DM+CNV组小鼠CNV的面积;(5)CNV模型建立后第1、3、5、7、14、21和28天,收集Normal+CNV组和DM+CNV组小鼠RPE-脉络膜-巩膜复合体标本,以Western blot检测VEGF和SDF-1蛋白表达。结果:(1)将Fluc-GFP双转基因小鼠BMCs移植给受体C57/BL6J小鼠后第28天,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嵌合度,纳入实验的嵌合体小鼠平均嵌合度为(88.85±2.46)%,糖尿病模型小鼠平均血糖浓度为(17.88±0.86)mmol/L,符合实验纳入标准。(2)①Normal+CNV组小鼠在BLI观察的第1天就有BMCs趋化至眼部,光学信号逐渐增强,于第7天达到峰值,随后逐渐减弱。Normal组小鼠光学信号在整个观察时像表现为平稳的波动。Normal+CNV组小鼠在建模后第1、3、5、7、14、21和28天光学信号显著高于Normal组小鼠(t=19.545、14.572、23.172、11.329、16.439、17.382和7.616,P<0.05)。②DM+CNV组小鼠在BLI观察的第1天即可检测到BMCs向眼部聚集,眼部光学信号在第7天达到峰值,随后逐渐减弱。DM组小鼠光学信号从第1天到第28天表现为平稳波动,且信号强度在第1、3、5、7、14、21和28天明显低于DM+CNV组小鼠(t=15.366、11.701、17.933、23.356、16.607、13.933和11.406,P<0.05)。③CNV建模后第1天,光学信号即出现于Normal+CNV组和DM+CNV组小鼠眼部,第7天信号达到峰值,且DM+CNV组明显强于Normal+CNV组,第14天后两组信号开始减弱。CNV建模后第5、7、14和21天,DM+CNV组光学信号均显著强于Normal+CNV组(t=3.869、3.551、6.142和3.021,P<0.05)。(3)CNV造模后第7天,体外荧光素酶定量实验显示DM+CNV组小鼠RLU1(707.33±88.65)明显高于Normal+CNV组小鼠(255.00±52.02,t=28.88,P<0.05);DM+CNV组小鼠RIOT(1.83±0.17)明显高于Normal+CNV组小鼠(0.90±0.17,t=8.448,P<0.05)。(4)小鼠视网膜脉络膜组织HE染色结果发现,CNV建模后第1、3、5、7、14、21和28天,新生血管穿过Bruch膜到达视网膜下腔。在第5、7、14和21天,DM+CNV组小鼠CNV长度显著大于Normal+CNV组(t=7.513、11.224、9.509和9.732,P<0.05)。而小鼠CNV的厚度差异在DM+CNV组与Normal+CNV组无统计学意义(t=0.865、0.301、0.691、0.503、0.164、0.402和1.105,P>0.05)。(5)CNV造模后第7天,DM+CNV组小鼠脉络膜铺片的CNV生成面积(32218.00±1687.16) μm2明显大于Normal+CNV组小鼠(20688.67±1488.05μm2,t=4.820,P<0.05)。(6)Western blot结果提示,DM+CNV组小鼠眼部VEGF和SDF-1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Normal+CNV组小鼠(P<0.05)。结论:结合以往组织病理学结果,本研究采用BLI、组织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进一步证实:CNV在建模后第7天发展至高峰,高血糖可直接加重CNV,并可通过促使更多BMCs趋化至小鼠眼部而间接加重CNV,这些作用与局部VEGF和SDF-1蛋白表达水平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