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以中国传统药材白芍为研究对象,对白芍药材形态学、化学品质和遗传多样性进行科学的品质评价,筛选出优势居群,为白芍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好的种源。方法收集浙江磐安、安徽亳州、四川中江、山东菏泽等地12个居群的白芍种质资源。观察白芍芽、茎、叶、花和果实的形态及白芍药材的性状特征和显微特征,测定不同居群白芍原药材中有效物质的总量,进行不同居群白芍HPLC指纹图谱研究,并用DNA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不同居群间的遗传关系,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白芍种质。结果1.通过白芍各类别生物学特征、药材性状和显微特征比较,可以看到白芍从越冬芽型、茎表皮斑点多少、叶型、心皮被毛程度、根形、根表皮颜色、折断面暴露于空气中的变色情况、根中央导管群和射线排列方式等特征可以将白芍类群进行区分。而按照栽培地域区分白芍居群的传统方式,由于现代交通和信息的发达,各地种苗相互交流和混杂,已经很难进行区分。2.通过白芍各类别有效物质总量的比较,其中白芍总浸出物、总多糖和芍药苷含量在不同居群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白芍的质量和生物性状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综合有效物质的总量,Ⅰ类和Ⅳ类白芍居群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而V类白芍居群其所含的有效物质总量相对较低。3.通过HPLC建立白芍指纹图谱,能初步鉴别不同居群的药材,与白芍标准图谱比较相似度低,表明化学成分种类差异较大,这可能与白芍品种、生长环境、气候、栽培管理等因素有关。通过对白芍居群遗传特征和遗传多样性初步的分析,表明DNA分子标记技术能从分子水平上检测不同居群之间白芍的基因差异,能为下一步开展道地药材的道地特异性研究打下基础,也为白芍药材的种质资源鉴定提供科学依据。结论理论上,通过生态学、化学品质、遗传多样性三个方面的综合评价与筛选,可以选出一个到两个优势居群,但是,实际中却因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及自身的遗传因素共同作用,使结果无法很好的统一。综合三方面优良种质的初步筛选结果再结合白芍在自然条件下的生长状况,选出综合表现良好的一些优势居群:大红袍、高杆红花、胭脂点月、红云连天、乌龙探海居群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产区可以优先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