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结筋病灶点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贵阳中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e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结筋病灶点及常规配穴两种选穴方法对颈椎病颈痛患者颈部疼痛、颈部综合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评价结筋病灶点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颈椎病颈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试验组(结筋病灶点组)及对照组(常规配穴组),每组各34例,研究过程中对照组脱落1例受试者,最终共纳入统计67例。试验组选取受试者颈项部相应结筋病灶点为治疗点,对照组选取颈部常规配穴为治疗点,每组每次分别选择左右两个治疗点为温针灸点,两组均每日温针灸1次,每周5次,每次治疗时间以温灸3柱时间为准,连续治疗10次(在两周内完成)。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1月这3个时间点对比观察两组受试者颈部疼痛程度(VAS疼痛评分)、颈部综合情况(NPQ颈痛量表评分)以及生活质量(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的变化情况。  结果:两组受试者治疗前一般资料包括受试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西医症状分型,临床疗效观察资料包括受试者颈部疼痛程度(VAS疼痛评分)、颈部综合情况(NPQ颈痛量表评分)以及总体生活质量(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前具有可比性。1、颈部疼痛(VAS疼痛评分):治疗后,两组受试者颈部疼痛程度缓解,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月,试验组颈部疼痛程度进一步缓解,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颈部疼痛情况维持治疗后水平,未进一步缓解,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治疗后1月,试验组对颈部疼痛的缓解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颈部综合情况(NPQ颈痛评分):治疗后,两组受试者在颈部综合情况方面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月,两组受试者颈部综合症状情况维持治疗后水平,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治疗后1月,试验组对受试者颈部综合情况的改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SF-36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的生存质量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情感职能这四个方面有所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月,试验组对躯体疼痛的改善情况进一步加强,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对躯体疼痛的改善无进一步加强,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月,两组对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及情感职能的改善疗效持续,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躯体疼痛方面,治疗后及治疗后1月疗效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及情感职能的改善方面,疗效相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结筋病灶点与常规配穴,对缓解颈椎病颈痛、改善颈部综合情况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均有较确切的疗效,且疗效有一定持续性。2、结筋病灶点对颈椎病颈痛的镇痛作用及改善颈部综合情况的疗效优于常规配穴,其中对颈椎病颈痛的疼痛改善作用有一定后效应。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观察止痉定动颗粒对肝亢风动型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患者血中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12,IL-1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的影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