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针刺用于治疗脑缺血疾病在临床上已取得良好的疗效,对其治疗途径和机制的探讨也积累了一定的成果。针刺可以从多种途径治疗和改善脑梗塞导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症,其中改善脑血流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半暗带供血,促进血管新生是治疗和预后的关键途径之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与血管新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效地将骨髓中的EPCs动员到外周血,并参与病损区的血管新生是改善脑血流循环的重要途径。据此,本研究以EPCs为切入点,就针刺在血管新生方面治疗脑缺血损伤的机制进行初步探索,以期为针刺促进脑缺血后的血管新生的论断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①EPCs的体外培养及鉴定:分离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经VEGF,bFGF诱导培养呈现“集落”等典型结构,通过CD31和VE-cadherin进行表型鉴定以及Ac-LDL和UEA-1进行功能鉴定,证明骨髓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可在VEGF,bFGF等生长因子的诱导下成为功能性的EPCs;②脑缺血模型的复制及针刺治疗:将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其中将模型组和针刺组分别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针刺组取“曲池”和“足三里”两穴,在造模前和造模后进行针刺。研究结果显示,MCAO模型能稳定地形成脑缺血损伤,而在针刺治疗后,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较未经过针刺治疗的模型组快。③不同分组外周血EPCs数量及血清中相关因子的检测:将各组大鼠分24h、48h、72h三个时间点抽取外周血,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EPCs数量,并用紫外分光法检测血清中NOS活性,ELISA法检测血清中VEGF,MMP-9和bFGF含量。研究结果表明,脑缺血损伤可以增加外周血中EPCs数量,而针刺刺激对这一改变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造模后48h,针刺刺激对EPCs的动员作用明显。而在造模后24h和72h,针刺组外周血中EPCs数量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针刺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iNOS活性;针刺可造成VEGF的高表达,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针刺组MMP-9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也有区别于模型组;同时造模后72h,在针刺组和模型组血清中还检测到了bFGF的表达,且针刺组含量较模型组高。骨髓中存在有一定量的具有分化能力的EPCs,针刺可以调节脑缺血后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并且起到动员EPCs的作用。初步实验表明,针刺的上述作用有可能是通过降低iNOS的活性,延缓炎症反应,上调VEGF,bFGF的表达以及调节MMP-9的含量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