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型塑中的村庄环境污染与社区机制研究——陈村个案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wei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陈村为个案,在对该村养殖污染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理过程进行详细描述的同时,全面阐述了社区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演变过程。研究发现,环境污染事件的产生根源于一定的社区机制;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对社区机制也进行着不断的型塑;同时现代化和市场作用的冲击也不断消解着社区中传统的影响力。在这一过程中,新的社区机制更有效率和活力,反过来能更有效地抑制和治理社区环境污染。两者之间由此而形成了动态的、相互型塑的复杂关系。   本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村庄环境污染与社区机制相互型塑的结论,并进一步探索认识环境污染问题的新视角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新模式。
其他文献
1980年代出生的人统称为”80后”,这个年代的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余年成长起来的群体。目前,他们已经相继步入婚育状态,越来越多的“80后”群体开始为人母、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阶段,核心家庭数量的增多使得传统的代际关系已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已逐渐进入老龄化国家,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
本文是皖中G乡的经验研究。文章试图以个体化为分析概念解释乡镇治理的变迁过程和治理困境,重点考察农村社会个体化与乡镇治理之间的磨合关系。  本文首先讨论了学术界对乡
青年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其角色扮演水平关系到教师、学生、学校三方的发展。以往有关研究表明,中学青年教师存在比较严重的职业卷怠情况。中学青年教师与其职业的匹配情况如
打工潮自20世纪80年代末产生以来,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给农村社会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农村邻里关系主体的农民大量外出,必然对农村邻里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回顾以往的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境界,许多学者以“主观幸福感”(SWB)一词来描述幸福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本研究以心理学家普遍认同的幸福感概念为基础,即幸福感包括情感(积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