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研究

来源 :东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ysu_al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后科技进步和一体化进程加快,产业内贸易随分工深化在发达国家间迅速发展,近来扩展至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间,成为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协作,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它可以提高专业化分工水平,促进规模生产,增加消费者选择和效用,并能产生技术外溢,促进技术进步,还可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贸易自由化的调整成本,减少失业,对一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产业内贸易分为水平型和垂直型,高层次水平型发展可促进技术升级,贸易条件改善,福利提高,是发展中国家的长期取向。中日地理临近,文化、资源等禀赋相似,重叠需求大,近年来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在整车市场的繁荣和国家新能源战略推动下,两国汽车零部件贸易活跃并日益表现出产业内特征,其发展可有效带动上游石化、材料、电子等及下游整车产业的进一步繁荣,对一国汽车工业甚至国民经济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十分有必要对中日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明确双边现状、差距和问题及原因,制定相应政策,促进本土汽车零部件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快速发展。本文首先搜集、梳理中日汽车及零部件和产业内贸易相关文献,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思路、方法和创新不足等,并阐述了产业内贸易概念及分类、经济效应、基础理论模型和发展取向等,为后文研究提供依据。其次运用大量图表、数据和RCA指数对中日汽车零部件发展的基本贸易状况、重要性和竞争力进行说明,发现中日汽车零部件产品贸易紧密,是双方汽车贸易的主力军,规模不断扩大,自入世来其贸易比重大都维持在50%以上,占了半壁江山,我国对日汽车零部件进、出口比重也均占我国对外汽车零部件总进、出口的40%和10%左右,地位突出,中日汽车零部件贸易对两国汽车工业及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但我国对日进出口结构不平衡,逆差不断扩大,进口的多为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而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与日竞争力差距悬殊。然后着重运用GL、MIIT和GHM指数对中日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程度和结构类型进行分析,发现双边整体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而且为低质量垂直型。细类产品发展不均衡,贸易占比较高的GL较小,占比较低的GL较大;整体和细类贸易量结构波动都较大,边际增长部分更多源于产业间贸易,且我国在双边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居于劣势地位,贸易利得少,亟待向水平分工转化。再次总结、借鉴前人研究成果,选取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程度、FDI和人均国民收入差距等主要因素,着重深入研究其对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影响,然后结合中日实情对比分析,进一步揭示我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所在。最后基于我国汽车零部件现状、产业内特征和因素实际状况,得出结论,并提出实施进出口平衡战略、优化出口结构;并购重组形成产业集群;加大研发投入、实施差异化战略;加强水平外资引进并积极“走出去”等建议。
其他文献
建设-经营-移交模式是目前国内外在基础设旋建设和发展中普遍采用的投资方式,也是解决我国目前在生活垃圾处理设旋的建设与运营中资金不足和效率不高等问题的良好途径,总结国内外
采用实时定量RT-PCR(Q-RT-PCR)方法,对暴露60d雌二醇的雄性青鳉鱼肝脏内卵黄蛋白原(VTG)和卵壳前体蛋白(CHG)基因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0.1,1.0,10.0,100.0ng/L的雌二醇使肝脏内VTG-Ⅰ,VTG-Ⅱ
酸性土壤(pH<5.5)约占全球30%的土地面积和50%的潜在可耕作土地面积。我国酸性土壤主要集中分布于南方15个省区,约占全国面积的22.7%。铝毒是酸性土壤中限制作物生长和产量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