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女性整个生育周期中,子宫内膜表现出明显周期性变化,其独特的修复再生能力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在分泌晚期未孕的子宫中因为黄体退化,雌孕激素水平下降,引发一系列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的反应,最终导致上三分之二的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功能层)崩解脱落以及出血。子宫内膜的修复再生发生于其周期性崩解之后,并受到精细的机制调控。研究子宫内膜修复再生过程对于女性月经失调等方面的研究和治疗方案制定均有重要的意义。近期的许多综述中均表现出了子宫内膜损伤相关研究的浓厚兴趣,但是我们对于其中涉及的生理及病理机制却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子宫内膜在月经崩解或者分娩等剧烈损伤后可以迅速并且无疤痕的愈合。研究子宫内膜修复再生的机制可以为其他组织伤口愈合过程的研究提供线索和思路。因此,我们对于子宫内膜修复再生的机制进行了一些探索,其中涉及了激素调控等方面的研究。1.目的探讨假孕小鼠月经模型中,雌激素水平对子宫内膜崩解后修复再生进程的影响。方法对假孕小鼠一侧子宫人工诱导内膜间质细胞发生蜕膜化,并通过双侧卵巢切除的方式实现孕酮撤退,建立小鼠月经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雌激素组以及溶媒对照组,在孕酮撤退后24H及48H检测各组子宫重量改变,血清雌激素水平,切片形态学观察,并对进行评级。结果统计学比较孕酮撤退48H两组血清激素水平和形态学评级结果,差异具有显著性,雌激素组修复率明显高于溶媒对照组。结论在假孕小鼠月经模型中,雌激素组小鼠较溶媒对照组小鼠修复更加快速,说明雌激素水平对于子宫内膜崩解后修复进程有一定影响。2.目的探讨小鼠模型中子宫内膜生理损伤和机械损伤后修复进程的异同。方法建立小鼠月经出血样模型以及小鼠子宫内膜机械损伤模型,并在损伤后OH、24H、48H和72H分别检测两组模型组织形态学表现、网状纤维结构、BrdU标记细胞分布、CD31和VEGF表达。结果子宫内膜在生理损伤和机械损伤后修复过程经历宫腔上皮再生,间质结构重建,血管新生等过程。结果显示机械损伤子宫内膜修复过程缓慢,间质细胞发生明显水肿,细胞间隙增大,损伤区域仅见少量散在白细胞浸润。并且损伤后两组子宫内膜VEGF表达高峰以及血管密度变化均有时程上的差异。连续的BrdU腹腔注射,标记修复过程中全部发生增殖分裂的细胞,在生理损伤后子宫内膜宫腔上皮被连续标记,然而间质区域仅有零星的阳性细胞被观察到。在机械损伤后的内膜组织中却可以检测到间质区域密集的BrdU阳性细胞,通过BrdU与CD31荧光免疫双染可以确定,这些密集排列的BrdU阳性细胞中包含大量分裂增殖的间质细胞。结论即使在激素水平相当的情况下,机械损伤后子宫内膜修复较生理损伤缓慢。且两组子宫内膜损伤后间质表现存在差异可能由于生理损伤未发生时组织对于“预期损伤”已做出准备,并导致生理损伤后子宫内膜修复较为快速。3.目的建立简单高效的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特异性转导技术。方法小鼠月经药理撤退模型中,孕酮药理性撤退后12小时、18小时和28小时左右,向小鼠宫腔内注射滴度为1×109TU/ml的慢病毒溶液12μl,进行子宫内膜特异性转导。注射后一周后取出小鼠子宫,并采用冰冻切片观察转导效果。结果转导效果与转基因操作时间具有一定联系。在米非司酮处理后28小时左右进行注射,转导效果较好。转导后7天可以观察到子宫中段超过全长1/3的部分存在成功转导的细胞,在子宫横切面观察最高可有70%的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被转导。结论利用小鼠药理撤退月经样模型与转基因技术相结合,可以成功实现高效的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特异性基因转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