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压力下的制度变迁——1980年代初中国城镇民营经济复苏的契机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o7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转型,这场变革的起步是从所有制结构调整改革开始的,那么,在当时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所有制结构180°的大转弯呢?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关于所有制结构调整改革的意义和影响,及其后续发展所谈甚多,而对于所有制结构改革最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却研究甚少。本文希望在详细考察历史的情况下,对所有制结构改革发生的背景、条件和全过程作具体分析,以对转型理论作丰富和补充。另外,就所有制结构改革理论这一研究领域,以往研究关于农村改革的文章较多,而研究这个时期关于城镇改革的文章不是很多,本文希望将研究领域界定在中国城镇,对所有制结构调整改革作全过程研究,以弥补过往研究的空白。 所有制结构调整改革是在70年代末的就业危机下引发的,政府在就业压力下不得不进行了所有制结构调整改革,其本意是为了解决就业危机,然而,微观主体一旦拥有了一定的决策权,在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下就会捕捉潜在的制度收益,进行创新制度。于是,一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改革,就将原所有制结构发展带入了新的发展方向,城镇民营经济应运而生。 城镇民营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对于中国社会的经济界、理论界和决策层来说,都是影响巨大、意义深远的。民营经济作为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对我国连续2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基础和加速的作用;同时,经济领域的实践也促进了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新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出现,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框架和束缚,指导国民经济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最后,经济界和理论界的发展和革新,也促进了决策层的变化,特别是政策的变化,政府对民营经济的态度,经历了从开始的“允许存在”,到“重要组成部分”再到最后的“坚定不移的鼓励和支持”这样一个过程。 制度变迁过程是一个自然演化过程,不是一个均衡过程。对制度变迁过程进行实证分析的最好方法是案例研究,而不是以均衡概念为基础的计量分析。因此,针对所有制结构调整改革,本文采用了案例研究的方法,并引入了过渡性制度安排分析工具,考察整个改革发生过程。在此基础上,本文应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总结了平滑式体制转型1启动和成功推进的原因。
其他文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