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对4-12岁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近视进展及角膜形态的影响。方法:患者为2016-2017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小儿眼科门诊诊治的4-12岁儿童,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儿童270例,分为三组。手术组为患有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并行手术治疗的儿童;观察组为定期随诊未行手术治疗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儿童;近视组为单纯近视的儿童,SER(等效球镜值)<-2.0D。此外,每组再根据年龄分为三个小组,即4-7岁组,7-9岁组,9-12岁组。手术组患者所行术式为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名高年资眼科医师完成,随访时间术后为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考虑到儿童调节能力强,在测量屈光状态前前均采用1%阿托品眼膏散瞳3天,第4天至医院行电脑验光及验影验光。OPD像差仪检查获得角膜非球面指数Q值和、SRI(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AI(角膜表面非对称指数)等光学信息,检查仪器均由同一名熟练的眼科技师操作完成。本研究使用统计学方法为卡方检验,T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手术组患者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108.3月,手术组、观察组和近视组的初始屈光平均值分别为-0.74±1.18 D、0.67±1.17 D和-0.80±0.60 D,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术前和术后的近视进展率分别为-1.50±0.11 D/年和-0.91±0.26 D/年,它们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观察组和近视组的近视进展率分别为-0.91±0.26 D/年,-1.52±0.08 D/年和-0.88±0.05 D/年,三组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近视年增长率高于手术组和近视组,而手术组和近视组之间的近视年增长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绘制的SRI和SAI轮廓图显示手术组SRI和SAI在术后1个月时明显升高,随后开始下降,术后12个月时恢复到术前水平。三组之间Q值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中4-12岁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近视进展率明显高于无间歇性外斜视的儿童,而手术矫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近视的进展。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角膜SRI和SAI的值在术后1个月时明显升高,随后开始下降,在术后12个月时恢复到术前水平。可见手术矫正会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角膜形态产生一过性的影响。因此我们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双眼外直肌后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4-12岁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近视进展率,并且可以造成一过性的角膜形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