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60年代以来,人本主义思想得到长足发展,情感因素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中,教育活动的目标就是人类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关注人的认知程度,更应该重视人在认知过程中情感因素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修订稿)指出在语言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帮助其树立自信心与建立成功感。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和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本文基于教师访谈的总结,主要研究动机、自尊、抑制和师生关系这四种重要的情感因素,旨在了解高中生英语学习的情感状况,研究他们的情感状况对英语成绩的影响,并探索高中生英语课堂中的情感因素和高中生英语成绩的相关性,思考如何积极利用情感因素来提升英语学习成绩,从而引起高中英语老师对教学中学生情感因素的关注和重视,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本文以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笔者所任教的学校的高二120名学生的英语学习的情感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时结合他们的期中英语考试成绩,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很大一部分高中生在英语学习存在着抑制,主要表现在语言表达方面,他们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参加语言活动,而抑制与英语成绩之间呈负相关,学生越抑制自己,英语成绩就越差。研究同时表明,大部分高分学生都有着明确的英语学习动机,而低分学生大多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动机与学生的英语成绩之间呈正相关,学习动机越明确,英语成绩就越好。同时,高中生英语学习的自尊与英语成绩也呈现正相关性,自尊心越强,英语成绩越好。另外,大部分学生认为老师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对他们的学习有影响,他们也希望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研究表明,师生关系越融洽,学生的成绩就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