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骨病患者血清生化学指标变化的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aiwei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肾性骨病是慢性肾功不全的常见并发症,早期症状不典型,晚期可出现骨痛、自发性骨折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尽管骨活检是诊断肾性骨病的金标准,但因其创伤性和费用昂贵,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临床上没有哪种单一的血清生化学指标能够准确反应骨代谢的状态,大多数仅靠血清钙、磷、甲状旁腺激素(iPTH)来评价骨代谢的状态,而对于反应骨形成和骨吸收的血清生化学指标如骨碱性磷酸酶(bAP)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临床尚未广泛开展。本研究通过检测血清bAP和TRACP的活性,结合血清钙、磷、iPTH和骨密度的改变,综合分析骨代谢的状态,指导临床上肾性骨病的诊断、分型及针对性治疗。 方法: 根据美国肾脏基金会NKF-K/DOQI标准,选择慢性肾脏病(CKD)分期的CKD4期和CKD5期,相当于国内慢性肾功不全分期的肾衰竭期和尿毒症期及维持性血液透析超过5年的患者共56例。 对所有研究对象清晨空腹抽血化验血清钙、磷、iPTH、bAP、TRACP,并行骨密度检查。其中钙离子,用磷钾酚肽络合铜法检测,磷用钼蓝比色法检测,iPTH用酶联免疫法检测,bAP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TRACP用酶联免疫法检测,骨密度,用双核X线骨密度仪检测。 结果: 1.高转运性骨病患者血清bAP和TRACP活性明显升高,而低转运性骨病患者血清bAP和TRACP活性均降低。无论高转运性骨病还是低转运性骨病,TRACP的变化均更明显。 2.三组患者肾性骨病的发病率分别为36.4%、73.0%、87.5%。提示肾功能不全的病情越重,病程越长,肾性骨病的发病率越高。卡方检验χ2=6.861(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高转运性骨病占65.79%,低转运性骨病占34.21%。 结论: 1.bAP和TRACP是反映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活性的敏感指标,为临床上肾性骨病的诊断和分型提供了可靠依据。肾性骨病以破骨细胞的活性改变为主。 2.通过检测bAP、TRACP、血清钙、磷、iPTH,结合骨密度的改变,可以综合分析骨代谢的状态,指导肾性骨病的诊断、分型和治疗。 3.慢性肾功不全的病情越重,病程越长,肾性骨病越明显。肾性骨病以高转运性骨病为主,占65.79%,但低转运性骨病的发病率也不低,占34.21%,应重视低转运性骨病的诊断和治疗。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