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是关系城乡居民生活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民生工程,也是改造传统农业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更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哈尔滨长期受到地域和生长期的限制,多年来蔬菜种植面积偏少,蔬菜自给率较低;并且蔬菜具有鲜活易腐、不耐贮运,生产季节性强、消费弹性系数小,高投入、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大等特点。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哈尔滨蔬菜流通产业的发展。蔬菜直销模式是将蔬菜从产地送抵到终端消费者的整个流通过程,是一种抽象的形式。哈尔滨通过发展蔬菜直销模式,可以有效的改善“大市场”与“小流通”的矛盾,降低流通成本,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使得百姓尽早吃上放心菜。本文对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蔬菜流通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其发展经验。运用层次模糊分析法(AHP)对哈尔滨蔬菜流通模式进行分析,说明哈尔滨蔬菜流通产业在经济效益、利益对接、产品满意程度、基础设施、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不足。着重解决蔬菜流通主体建设不完善,蔬菜流通组织化程度不高,物流体系不完善,政府过度干预,蔬菜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缺乏监管力度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搭建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这些举措对于推动蔬菜流通市场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而政府的扶持和政策都有助于蔬菜流通产业高效、顺畅的发展。通过分析哈尔滨蔬菜流通模式的现状,提出哈尔滨发展蔬菜直销有助于推动蔬菜流通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解析哈尔滨蔬菜直销模式的信息共享、节省交易费用、解决供需矛盾等的动力机制,提出“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校对接”以及“农餐对接”模式,针对“农超对接”模式以及“农餐对接”模式进行博弈分析,阐述首先发展“农超对接”模式更适合哈尔滨蔬菜流通产业发展的需要。最后,从哈尔滨蔬菜直销的主体建设、政府监督管理、运营情况等三个方面提出哈尔滨蔬菜直销模式的对策建议。哈尔滨蔬菜直销模式的研究对于推动哈尔滨蔬菜流通产业的发展,走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均有重要意义。